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学设计 >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8 赵老师教案网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2000字通用。

作为一名教育引导学生的教师,教学时需要撰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确定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可以让教学工作能够更加的科学化。怎么才能写出一篇专属自己的教学设计呢?下面是赵老师教案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的吸管剪成三段,试一试,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操作,有的学生如愿以偿,有的学生束手无策。)

师: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则围不成呢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

(引导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同学观察自己剪出的三段吸管。)

生1:我围不成三角形是因为我剪出的三段吸管长度相差太大。

生2:我剪出的三段吸管,其中有两段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段长,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你们认为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1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猜测: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这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学生拿出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小组合作:任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汇报:

生1: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2: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

师:其他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比较这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三角形中两条边长度的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

师:结合刚才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情况,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生1:因为4+56,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生2:因为5+610,所以长度为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

生3:因为4+510,所以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因为4+6=10,所以长度为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教师出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生齐读)

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明白(声音很低)

师:真明白吗(学生沉默没有反应)

过了一会

生1:老师,4+105,为什么长度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2:是呀,5+10也大于4啊!

生3:老师,我觉得三角形两条边长度大于第三边中的两条边应该是任意的两条边,只有任意两条边长度和都大于第三边,才能呢个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赞成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4:我同意,像刚才那位同学举的4+1051的例子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而长度为4厘米和5厘米的两条边加起来却小于10厘米这条边,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5:老师,我有个问题,是不是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要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呢?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6(神情很得意):当然了,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嘛。

生7:老师我有一种方法,不用列举所有情况就能准确判断了。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师(目光中包含鼓励):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7:我们只要用较短的两条边相加,如果较短的两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那么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7:因为我觉得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都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了,那么其他的两边之和一定也大于第三条边。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吗?

生(齐):有!(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那我们以后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还需要;一一列举联的情况吗

生(齐):不需要。

正当我要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又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觉得你黑板上的那句: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要改一下才好。

师:怎么改呢?

生:最好说成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最长边。

(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聪明,也很爱东脑筋,你们说的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这句话可以用来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但三角形中不仅仅只有较短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条边,任意的两条边长的和都大于第三边。你们明白吗?

生(如有所思):明白了

生齐读: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明确三角形的特征,学习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掌握了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根据三角形由三边围成的图形的独有的特征,以及角的分类:锐角、钝角、直角等这些推理,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和归纳“三角形分类”的标准并不难。

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测量、比较、分类,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通过动手测量操作,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它们的特征。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直尺、随堂小卷(包含有供给学生探索的各类三角形图形)。

五、设计理念

“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通过情景创设,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活动,逐步建立对三角形角与边特征的认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连一连、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通过教具、学具、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到几何空间的抽象变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六、学情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对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线线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议一议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交流各自的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解决问题。

七、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为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为有效学习指明方向;主动参与——为合作交流营造氛围;激励评价——为主动学习鼓励加油。

学法:观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分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问题;独立反思——在总结中内化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师:下面的角各是什么角?(出示课件)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或钝角?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角的分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好基础。)

二、新课:

1、动手活动:

(1)出示小卷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并填写好表格。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一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和图⑥,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图②和图④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板书)

图③和图⑤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板书)

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3)因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下面各三角形边的长度,找一找发现了什么?

(1) 生: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边说边板书)

(3)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边说边板书)

(4) 师:同学们请你们分别量一量课本84页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你有什么发现?

(5) 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可以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得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互助”中积极去探索,去发现,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在探究分类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

(2)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 )

(3)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

(4)三角形中可以有两个直角。( )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组练习题的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

2、猜一猜的游戏。(课本练习十四第7题)

师:如果是(1)露出一个直角(2)露出一个钝角(3)露出一个锐角,你能判断出他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题的训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掌握,在选思维题的思考过程中,又一次对三角形分类知识进行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4、和三角形告别。

(设计意图:这两题的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识,体会三角形按特征可以分为那些三角形,明确各类三角形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以谈收获和实际应用的方式做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经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发现的三角形分类方法及各种三角形特征,不仅及时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体验到一个探索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 按边分类:

锐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

两底相等。

直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

三角相等。

钝角三角形 一般三角形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学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指出下面各是什么图形?(投影)

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

2.指出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3.请大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三角板、小红旗等)

(2)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4.教学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三角形中角的不同进行分类。怎样分?

(1)出示投影片,观察每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2)比较这三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3)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4)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5)怎样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呢?

填表后观察。(投影)

由上表可以看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3.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哪几类?

4.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三十一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是学习研究其它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很重要。

本课教学既重视概念教学,又重视学生实践,不仅教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

新课第一部分,首先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观察,讨论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第二部分,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形状三角形的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第三部分,学习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拉一拉五边形、四边形、三角形的木框,从而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即具有稳定性。

第四部分,学习三角形的分类。学生在观察比较各种不同的三角形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把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概括出各种三角形的定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思维中分辨,在观察中思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提高观察、概括能力。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难点:

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认识三角形内角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猜想

先后出示两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从刚才的计算结果中,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出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验证

这只是我们的猜想,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呢?还需要我们进行验证。想想,你有什么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呢?

(引导学生说出量一量、拼一拼、画一画等方法)

提问:现实中的三角形有千千万万,是不是我们都要对其进行一一验证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只要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三种三角形分别进行验证就行。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验证。(每个小组都有三种三角形,让学生选择一种三角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把验证的过程和结果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操作、剪拼、验证,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总结

通过验证,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呢?(板书: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应用延伸,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1)在三角形中,已知∠1=70°,∠2=50°,求∠3。

(2)在三角形中,已知∠1=78°,∠2=44°,求∠3。

(3)选算式:(1)∠A=180°-55°(2)∠A=180°-90°-55°(3)∠A=90°-55°

(分别请同学们板演,并说出解题思路。)

2、判断

(1)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80° 、75° 、 24° 。 ( )

(2)三角形越大,它的内角和就越大。 ( )

(3)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 )

(4)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大于90°。 ( )

(请同学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呢?

(让学生结合题意画图,再说出答题的思路)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图 形

名 称 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

有几个三角形

内角和

(设计意图:习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在本节课的四个层次的练习中,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梳理反思。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进一步梳理知识,优化认知,感悟学习方法,从学会走向会学,带着收获的喜悦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验证:量一量、拼一拼、画一画

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频道小编推荐: |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课本83页至84页例4;课本84页“做一做”(三角形分类),课本87页5、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2、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3、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相互的关系。

教具准备: 量角器、直尺。

 一、自学反馈:

1、引入: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2、小组活动:

(1)出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学生根据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特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3、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

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二、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只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只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4、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

(2)、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是89o,这个三角形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

(3)、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4)、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80o,另一个底角也是80o。( )

(5)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6)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

2、课本87页第5、6、7题。

四、思维训练

1、你们手中都有一个正方形,将它的对角对折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按边分它既是什么三角形?按角分它又是什么三角形?三角板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三角形,拿出来看看,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2、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或者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吗?请!(折、剪、划线)

学生展示成果。

(五)、总结

这节课我知道了……懂得了……学会了……

(六)、课后作业:剪一剪

剪一个三角形。为什么确定剪这样一个三角形?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剪的?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像、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课前思考: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利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判断走哪条路近,然后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整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既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又能在探索和创新中获得新知,感受成功,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黑猫警长》的故事吗?

课件播放:黑猫警长骑着警车,正在追击老鼠,(老鼠正逃向自己的老窝)正在这时,黑猫警长来到了一个路口,(如下图)你知道黑猫警长从哪条路走近些,能最快到达老鼠洞口,堵住老鼠回洞吗?

黑猫警长老鼠洞

学生都认为走上面那条路近一些,能最快到达老鼠洞口。

师:同学们一致认为走上面的一条路近,可是你怎么知道上面的路近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1:生活中我就是这样走的,感觉到走上面的路最近,最省时间。

生2:因为上面的一条路是直的,而下面那条路拐弯了,绕远路了,浪费了时间。

......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看这两条路线,它们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生:三角形。

师:那么,要走上面的一条路,实际上就是走三角形的一条边,而下面的一条路就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你们的意思是下面两条边的和要比上面一条边长,是吗?(生点点头。)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表示不肯定。

师:该怎样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做实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特征》。(出示课题)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一)初步实验,大胆猜测

实验1:从学具袋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摆一个三角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查看。

2、汇报交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边摆边说。)

小组一:我们组拿的是3厘米、4厘米、8厘米的纸条,怎么摆都摆不成一个三角形。

小组二:我们组拿的是2厘米、3厘米、5厘米的纸条,也没有摆成。

小组三:我们组拿的是5厘米、6厘米、7厘米的纸条,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

师:为什么有的用三根纸条能摆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呢?

生:我发现刚才摆不成的这三根纸条中,上面的两条短了一点,如果再长些,就可以了。

师:(指着没有摆成的三角形)也就是说这两条边的和再多一点吗?

学生点点头表示同意。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1:我猜测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另一条边大。

生2:我猜如果两条边的和等于另一条边也可以。

师:大胆合理的猜测是研究问题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下一步我们做什么?

生:验证!

(二)动手操作,发现特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从学具袋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摆一摆,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单位:厘米)

任意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的关系

你的发现

能否围成三角形

567

5+6>76+7>5

5+7>6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49

6+4>94+9>6

6+9>4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59

4+5=95+9>4

4+9>5

有一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不能

237

2+3<73+7>2

2+7>3

有一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

不能

3、分析数据,发现特点

①观察实验的表格,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

生1:有一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2:有一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②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特征?

生1:我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生2:我发现是任意两边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师:任意两边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不管是哪两条边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生2:就是在边长是5厘米、6厘米、7厘米的三角形中,不仅

5+6>7,还要6+7>5,5+7>6。

师小结:通过我们的实验观察,大家一致认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吗?

4、验证结果

师:那我们的发现对不对呢?请各小组摆三角形验证一下。

①学生交流验证结果。

②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发现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这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③应用

再次观看实验表格,根据刚才总结的特征,你能很快说说怎样把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也变成能围成的吗?

生1:可以把4厘米换成6厘米。

生2:也可以把5厘米换成6厘米

生3:换成7厘米、8厘米也可以。......

5、看书质疑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刚才我们发现的就是三角形边的特征,其实数学家和我们想的是一样的呢!下面请看数学书82页。

(三)运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师: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黑猫警长为什么走上面的一条路近吗?

四、深化练习

1、判断红绿灯,过马路。(出示数学书86页第4题)

要求:能组成三角形的,绿灯通过;不能组成三角形的,红灯停止。

2、找朋友。

下面这些线段里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就是一组好朋友,找找看,哪三条线段是一组好朋友?

3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

3、猜一猜。

现在有两根分别是2厘米和7厘米的小棒,猜一猜:与它们能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是多少厘米?

4、反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特征

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单位:厘米)

任意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的关系

你的发现

能否围成三角形

567

5+6>76+7>5

5+7>6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49

6+4>94+9>6

6+9>4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59

4+5=95+9>4

4+9>5

有一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不能

237

2+3<73+7>2

2+7>3

有一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

不能

特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之三角形的内角和》数学教案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第69页练习十六的第13题。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并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义、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探索和验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

(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演示:请同学到黑板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在哪儿呢?着一定有什么奥秘吧?想不想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与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

师:你能画几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自己试着画一画。

(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图)

生:可以画锐角三角形,也可以画直角三角形,还可以画钝角三角形。

师:在数学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和。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可以测量出每一个内角,然后求出三个内角的和。

师:好,下面我们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种类型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计算出每种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强调说明: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时,中心店对准角的顶点,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角的另一半落在刻度线是多少度。

生:通过测量发现,任意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都是180

师: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吗?

生:用剪刀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可以拼成同一个平角,也能得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师:谁能展示一下?

生1:把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拼一拼发现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即180。

生2: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即180。

生3:把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发现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的还是平角,即180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同学们通过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看似简单的量量算算、剪剪拼拼,实际上是探索知识的实验方法,这样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本领。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你在数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测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求和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通过剪、拼的方法也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3: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9

请下载附件:1、《《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

2.能根据等腰三角形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其它角的度数。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折、裁、剪、比,切身体会到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特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三角尺及剪刀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哪几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学生口答。

二、自主探索,主动发现。

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⑴观察、测量,初步感知。

⑵动手做三角形,加深认识。

⑶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⑷认识特征。

㈡认识等边三角形。

①初识。

②动手感知。

展示例1中的三个三角形

提问:这3个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研究它们的角,我们发现它们属于不同的三角形,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今天我们来研究它们的边

只用眼睛看还不行,还应该怎样做?

你们测量的结果如何?

叙述:这3个三角形都有两条边相等。我们把这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现在我们一起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看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巡视

你们剪出的是等腰三角形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若学生组织不好语言,可适当提示)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与一般的角、边不同,等腰三角形的角和边有不一样的名字。出示图:

等腰三角形哪两条边叫腰,哪条边叫底?

哪儿的角是底角?哪个角是顶角?

出示:

这些也是等腰三角形,能指出它们的腰、底、底角、顶角吗?指名回答。

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做等腰三角形时,发现它有两个角相等,哪两个角?

出示例2的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怎样?

小结:像这样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板书:等边三角形)

现在请大家按书中的操作要求,剪一个等边三角形,要求比刚才高了,高在哪儿?

巡视,适时指导。

不用其他工具你能检验自己剪出的三角形是不是等边三角形吗?

巡视,个别指导。

提问:通过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这样剪出的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观察3个三角形,交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猜测并交流。

都有两条边相等。

动手独立操作测量。

交流:都有两条边相等。

同桌互相交流: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按照书中的操作提示独立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剪好后互相观察、交流。

因为对折时两条边是重合的,也就是相等的,所以是等腰三角形。它有两个角重合了,这两个角也相等。

是。对折时两边重合了。

观察交流,互相指。

(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一条边叫底;两条腰的夹角是顶角,腰和底的夹角是底角)

观察,同桌互相交流。

判断在前面说的同学是否正确。

回忆操作过程或再次感受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观察例2的三角形。

猜测交流,测量验证:三条边都相等。

自主阅读书中的方法、步骤。

(要做到三条边都相等)

仿照书中的方法做。

思考交流

(沿不同方向对折:可以互相提示)

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交流。

观察示意图,回忆操作过程,交流。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认一认。

2.找一找。

3.剪一剪。

4.画一画。

5.练一练。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判断哪个是等腰三角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

2.生活中见过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吗?

3.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要求。

引导学生结合正方形的特点理解

说明:这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4.提出想想做做第3题的要求。

提问: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题。能画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等腰三角形吗?

5.完成想想做做第5--7题。

观察、交流。

自由发言。

独立操作,交流。

既是等腰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

在书上画图,同桌互相检查。

交流。

独立画图,小组互相检查。

同桌互相在点子图上比划。

独立完成。(交流:根据等腰三角形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其它角的度数。)

四、自学交流,评价总结。

出示雪花图案,你知道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读懂了吗?(稍做讲解)有兴趣可以试一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自学你知道吗?

交流自学感受,评价总结。

五、作业设计。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⑴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⑵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⑶在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钝角。...............()

⑷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大于直角。...........................()

⑸用三根长度分别为5厘米、5厘米和11厘米的绳子可以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2.填空。

⑴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可以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底角是()0。

⑵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350,它的顶角是()0,这个三角形也是()三角形。

⑶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600,它的一个底角是()0,这个三角形也是()三角形。

教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教学难点:

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教学活动: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鈥?/font>

1.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这样看来,从C点到它的对边AB能作一条高,从B点到它的对边AC也能做一条高。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2.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3.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三、总结归纳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xuesheji/46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