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案资料 >

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26 赵老师教案网

关于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汇总。

教师要跟进作业的质量和课后的跟踪指导,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案中的教学方法要有创新,不照本宣科,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案具体怎么写呢?也许"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就是你要找的,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深渊、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毅然等词语意思。

2.精读重点句段,从列宁选的路的险中去体会并学习他不让害怕征服自己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3.学会自读自悟的读书方法,在重点句学习中进行迁移。

4.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重点句的学习中,体会列宁不怕困难,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最后一段句子的意思。

2.体会读重音的词在句子意思表达上的作用。

课前预习

1.自学本课生字、词语,不懂的做上_____。

2.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用()标出自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列宁吗?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俄国十月革命者,列宁多次受到反动派的迫害和打击。有一段时间,他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就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我们今天所学的《登山》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那个时候的那个地方的一个故事。(板书:登山)

二、检查预习情况。

昨天,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先检查:

1.投影出示:

躲避刹那间黎明若是脊背巴果茨基

沙皇矮树丛深渊锻炼悬崖令人目眩

分别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让学生提出难点,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互相帮助;再不理解的在老师帮助下查字典解决。

2.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划分段落。

按照选择上山的路走危险小路上山还要走危险小路下山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讨论有争议的部分归属问题。

三、根据质疑,出示最后一小节。

1.质疑:你们在预习过程中,觉得哪些句子不好理解?

学生提出的句子,简单的,由他自己思考后回答,难的存疑。

【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将难点抛出,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指导能对症下药,教学有的放矢。】

2.投影出示: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1)让质疑的同学说说不懂在哪里,心里有哪些疑问,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如下:

①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是怎样的路?

②革命者为什么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那他们又应该怎样对待困难?

③列宁同志为什么说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同志又是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的?

3.在学习建议下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板书:险)

【这一环节,让学生层层质疑,自己设计教学目标,做学习的主人。】

四、学习有关路险的句子。

1.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写路险的词句,用标出。(自学期间,以四人为合作小组,可以互相讨论,并说说原因。)

2.交流。指名读有关词句。(随机板书:深渊)

投影出示: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①指名读句子,其他同学听后评论好在哪里。

问:你认为哪里读得好?为什么?有没了有不足之处?你认为该怎么读?(板书:陡峭、悬崖、狭窄)

②再次指名读,从中悟出重音不一定要重读,贴轻读,移动读得轻而缓慢。

③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小组比赛。

④刚才读出路的险,大家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出路的险,小组讨论。

交流中有建议表演的,有建议用自己的话表述的,也有建议用简笔画表现的,等等。

⑤总结学法:

交流归纳:一是自读,确定重音;二是精读,读出路的险;三是用其他方法表现出路的险。

【这一部分是写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难点。以有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最能反映出路险的词语,并进行重音处理。好的朗读能将文章的重点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做,不光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想广度和深度方面发展。】

过渡: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路的险?

交流:吓得险些掉进深渊头昏目眩了。

投影出示:可是,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回忆刚才的学法,运用前两步自学方法学习以上这段话。

交流板书:不慌不忙小心一步一步移动

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比较一下,以上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出示:

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可是,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上一处写巴果茨基登山,下一处写列宁登山。)

讨论:这篇文章主要人物应是列宁,那为什么要把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写得这么具体呢?

(反衬作用。因为巴果茨基已经走过多次,还表现得如此小心翼翼,说明了这条路的险,也更突出列宁同志的勇敢。)

【这个大环节,主问题就是一个哪些句子反映出路的险。在重点句的学习中进行学法迁移,学生掌握如何自己读懂一段话的意思,如何去朗读好这段话,这就是授之以渔。】

六、学习写晨景一节。

1.列宁和巴果茨基经历了危险之后,登上山顶,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听录音配乐朗读。(交流板书:风光无限)

3.学生自由读。觉得怎样读才美就怎样读。(体会列宁成功的喜悦)

4.指名读,齐读(配乐)。

【这一部分重在读的训练,任何讲解都无法取代美读。在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感受美,理解美,达到美的意境。】

七、小结,学写名言。

1.同学们,列宁同志选择危险的小路上山,仅仅是为了欣赏山顶的美景吗?那是为什么呢?重新出示最后一节(板书:征服害怕,锻炼意志)。

2.写名言:列宁是伟大的导师,他在文中最后说的那段话已成为教育后人的至理名言,在座的小朋友,也许将来都能成为名人,今天,我们就未来的名人。你们能写几句对待困难,磨炼意志的话吗?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来的名人╳╳╳

【该练习旨在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促使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升华。】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篇2

一、课时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感受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准备:

一、复习入手,直奔中心

1、写词语:躲避、搜捕、脊背、悬崖、狭窄、毅然等(不直接报出词,而是说词的意思。)

2、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话让我们印象深刻,是哪一段呢?打开书找找看。

生读: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紧扣中心,辐射全文

1.学习第一句话,结合有关段落,感受走险路的惊险和艰难。

(1)这段话共有几句,让我们先看第一句吧,这出示: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2)思考:句中的它指什么它是怎样的

(3)理解望而生畏。为什么说它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①生汇报:巴果茨基的脊背、、、、、、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

A、画:要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哪些词语让你感受的这条路的可怕:背贴、扭头不看、碎小、慢慢、移动、舒。(引导推敲品评所画字词的内涵:背贴说明小路狭窄。扭头不看可见山渊之深。碎小、移动着力表现行走的艰难。舒反衬出原先内心的恐惧,从侧面表现小路的险峻,行走的危险。)巴果茨基为什么这么走?

B、演:我们把这情景给演演好吗?怎么演呢?(建议:让黑板当悬崖,在地面画一条线当小路。)

C、读:谁能把这种心惊胆战的感觉读出来?

②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

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4)讨论:从列宁说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

2.学习第二句话。联系相关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

(1)对,就像他说的,出示读: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

(2)列宁对害伯抱有怎样的态度?

(3)、从哪里可以看出(生汇报后指导读出列宁镇定又小心的样子。)

(4)走过小路他们终于达到目的地,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日出景象呢?

A、生找句子并汇报

B、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这景象?(很美,很壮观)那请一位同学美美的读一读,让

我们一起随着优美的乐曲来读读这一段吧!

C、现在老师把一些词语去掉你们能填起来吗?出示:他们登上山顶,一股()阳光正好射穿()的薄雾。远处()湖水开始反射出()亮光。山顶上的雪()变成粉红色,()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这些填的词是不是可有可无呢?(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3、学习第三句话。结合学习两次过小路的表现。

(1)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三句话,出示句子: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每时每刻、处处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3)找语句。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4)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组织同学们讨论。

小结:去的时候为了看日出,可以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否则就看不到美丽的日出,那么回来呢?还有必要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吗?完全可以不走!但列宁所处的时代、环境不一样,他必须事事处处时时锻炼自己的勇气,否则,关键的时候就容易被吓倒。假如老师带着你们秋游,宁愿不看日出,也绝对不会让你们去冒险,因为,在和平年代,生命最珍贵。但,年代不是永远都和平,在不和平的年代,一个人把生命看待越重要,生命就越没有价值。

4、齐读中心段,谈谈对列宁说的三句话的理解。

5、总结:十月革命前,列宁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当面对一条令人生畏的小路时,革命者的脚步岂能因害怕而退怯,他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因为他坚信:

走过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只有登上险峰才会迎来曙光!

这是列宁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出示:

害怕前进就是后退,应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学生齐读)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宁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吧!

三、畅谈感想,延伸课外

l、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的启发?(提示:你今后准备怎样面对困难?)

⒉.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和日常生活中,搜集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人和事.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四课,来进一步了解列宁。

生:(齐)登山

二、新授、感悟

1、 检测读文情况,读完后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师:列宁和巴国茨基在登山时,不就是过一条小路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小组合作交流,做好分工,组织好语言准备汇报。

生: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6和第10自然段看出来的。请于兴阳来读课文。

生:这是一条惊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14、15、17自然段看出来的。请朱立超来读课文,我们是从这几段描写的动词看出来这条小路是一条惊险的小路。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把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带上了那条小路上了,真令人胆战心惊呀!那面对小路,列宁是怎样表现的呢?(小组合作交流)

师:当列宁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时,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汇报 当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顶时,展现在他们我们眼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相关的段落,欣赏美景,在谈一谈感受。

生:课文第18段,谈感受。

师:你们都感觉这景色这么美,那同学们说说此时的列宁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生:说想法。

师:一个小时过去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也该回去了,他们有选择了来时的小路。他们第二次走这条小路的是怎么走的呢?(小组汇报)

生:小组汇报

师:我们知道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两次走小路的表现,谁来说一说列宁第一次和第二次走险路有哪些不同?

生:汇报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文 师:那么这一段我们怎么理解列宁说的话?

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理解的很好,那谁来说一说列宁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列宁具有临危不惧、遇险不惊、从容镇定的精神品质。

三、扩展

师:我们知道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是为了锻炼意志。课前你们也搜集了很多有关锻炼意志的人物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谁来说一说。

生:积极说

四、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真不少,学习了列宁的这篇登山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也学会了很多,老师希望各位同学都要学习列宁的这种临危不惧、遇事不惊、随时随地都锻炼意志的品质。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深渊”、“毅然”、“征服”、“望而生畏”、“意志”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简明的话说说段落大意。

3、懂得不应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继续练习说段落大意。

三、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按照课后第2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讲述列宁故事的课文我们学过哪些?故事中的列宁是怎样一个人?

(2)今天我们读的课文也是讲列宁的,讲他登山的故事(出示课题)。在登山的过程究竟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

2.听录音,了解大意。思考:

(1)列宁和谁一起登山?

(2)列宁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上山,又是怎样下山的?

3.自读课文,自学并检查。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新词并自学。

读准字音:皇、刹

认清字形:避、渊、若、脊、悬、黎、锻、炼等字。

理解意思: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语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①认读生字词。

躲避环绕深渊狭窄毅然陪伴经历

望而生畏征服锻炼意志

②说说“深渊”、“毅然”等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③读通课文,(给学生充分时间朗读。)指名朗读课文,互评是否读通。

4、给课文分段。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课后第2题,投影提示。

(3)默读课文,尝试分段。

(4)交流、讨论分段的依据。

5.作业:《作业本》2、3题。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 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阳光正好射穿()的薄雾。远处()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变成粉红色,()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①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③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险路的原因。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是为了赶上看日出,写得比较详细。从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句话,可以体会到这条路的小和险,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决定走这条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有点提心吊胆的。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反映了路很险,他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昏目眩。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说明他有点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1.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2.列宁先走;3.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列宁的话解释了原因。列宁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列宁下山时还走那条险路,正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教法建议

1.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画下来,并通过这个句子具体体会到这条小路的险。只有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

2.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对思考.练习1中的第一小题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到列宁是有些害怕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当时的处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极高极险的地方,头晕目眩,心慌腿软等感觉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列宁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了过走,正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品质。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把段意连起来是抓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处常用的方法。思考.练习2要求给课文分段、最纳段意,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然后把段意连起来。连接段意的时候,帮助学生疏通语言,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本课最后列宁讲的一段话,是课文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情景深入体会,最后再让学生适当联系思想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5.本课的生字刹烁释是翘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确。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

以下词语解释供教学时参考。

沙皇--俄国过去皇帝的称号。

深渊--很深的水。

头昏目眩--眩,昏花。头发晕,眼发花,课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处往下看,发生眩晕的感觉。

毅然决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6.建议本课教2课时。

句段赏析

1.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析 这里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果断地决定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

2.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欢快地唱了起来。

析 这一段话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析 这句话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下山本没必要走险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难句解析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这句话写出这条路的小和险,小到只能容一只脚,说明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险。就是这样的小路,列宁还决心走过去,可见列宁是临危不惧的。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是列宁说的两句话。第一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是:不应该被害怕压倒,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句是讲一个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强调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而列宁正是这样,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坚持走那条小而险的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弄明白列宁登山所体现的革命者的品质。

文章结构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欢快地唱了起来):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到结束):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险路的原因。

写作特点

巧用对比赞颂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巴果茨基自己几次走过这条小路,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可见他也是有点提心吊胆。而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晕目眩,但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过去了。从对比中进一步赞颂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巴果茨基说不必走,而列宁仍旧坚持要走那条小路。第二次是列宁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无所畏惧,意志更坚定了。

解释说明画龙点睛。

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列宁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进一步突出了革命领袖列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危险小路的事,表现了列宁自觉地磨炼自己意志的可贵品质。

教学设计示例

14.登山

教学目标:

一、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今天要介绍一篇好文章给你们,想了解吗?(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1.指导朗读。注重表扬、激励,激发朗读兴趣。(这一次读,要比初读课文时读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谈精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3.鼓励学生表演课文内容。

①指名上台表演。

②让表演的学生评价刚才的表演情况。

(学生自主地进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内涵。)

4.质疑: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列宁下山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他第一次走与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课文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列宁说的那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5.教师归纳学生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登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解释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沙皇(hu2ng)波兰革命者等词语(见资料)。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读准以下翘舌音:

刹(ch4)那的刹、闪烁(shu^)的烁、解释(sh@)的释。

2.区别多音字:

刹(ch4)那的刹,又读sh1的音,如刹(sh1)车,是止住的意思。薄(b$)雾的薄,不要读成b2o的音,好像有人指挥似(sh@)的,这里的似不要读成s@的音。咱们得(d7i)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句话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读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仍(r6ng)旧的仍不要读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读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写一点。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第1自然段:列宁为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2自然段:列宁请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条危险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险。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动着。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去,列宁紧跟后边。

第16、17自然段:列宁一步步走过危险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们登上山顶,观看了壮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时列宁仍要走那条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宁先走过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来问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宁说革命者应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结合阅读课文学会本课新出现的词语,并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阳光正好射穿()的薄雾。远处()湖水开始反射出()亮光。山顶上的雪()变成粉红色,()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鸟儿们放开歌喉,()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anziliao/4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