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时间:2022-12-02 赵老师教案网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1500字系列。

教师作为知识种子的传播者,一般都会被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根据教学情况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怎样才能将教学设计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小学数学教案设计1500字系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有理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索法则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

授课班级数学优生偏少,中等生及学困生较多。

2.任务分析

在小学整数、小数、分数除法的基础上,本节课学习有理数除法,类比有理数乘法,探索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掌握有理数除法的运算。这节课承上启下,它既是小学除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整式除法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3)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难点:商的符号的确定,归纳和总结出有理数除法法则,体会转化的思想。

5.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学习法则一,又分为三个小环节,复习引入→探索法则→运用法则

第二环节,学习法则二,也分为三个小环节,复习引入→探索法则→运用法则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

第一环节:学习法则一

5.1复习引入

(1)12÷3=?你是怎样做的?

(2)在有理数范围内,除法发生了什么变化?“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还成立吗?

设计目的:复习小学学过的除法,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承认它在有理数范围也成立,体会有理数的除法是小学除法的推广和延续,为下面探索有理数除法法则做好铺垫。

5.2探索法则一

(1)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2)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揭示面积的概念

1、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揭示面积单位:

(1)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3)小结:同学们,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认识面积单位

(1)下面,我们就先认识平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例举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例。

(5)认识平方米

①现在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平方米,也就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②找四名同学上台1平方米。

③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米。

7、揭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数学书76页第1题

2、数学书76页3-4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面积

面积单位:正方形1厘米1平方厘米

1分米1平方分米

1米1平方米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

学生回顾24时计时法。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节目预告表,并提问: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普通计时法吗?

指名汇报后引入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交流共享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例4,提出问题。

提问:这张预告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最喜欢哪一个节目?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长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播放的时间是这个节目从开始到下个节目开始的时间,《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开始?(14:00)什么时候结束?(16: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师:钟面上是从2:00到3: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从3:00到4: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2小时)

指名上台拨一拨,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

提示: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明确:从14:00到16: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16-14=2(时)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谈话: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来算一算《智慧树》播放的时间。(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刻开始播出,什么时刻结束?(8:10播出,8:40结束)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线段图:说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

追问:8:10应该怎样表示?中间的这段线应该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开始时8:10,应该把8时和9时这一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60分钟。

教师演示从8:10到8:40,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出来。

提问:现在你能计算从8:10到8:40这段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指名汇报,说说计算方法,教师板书:40-10=30(分)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这个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应如何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引导: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的时间相加,就是每天借书的时间。

用减法算:13-12=1(时)17-15=2(时)1+2=3(时)

2.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看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具体说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算一算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多少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师生共讲评。

3.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指名说说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提问:能直接用下午5时减上午9时吗?怎么办?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学生交流讨论,进行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如果两个时刻不在同一时段,可以将普通计时法时间转换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

4.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引导:小明是几时睡觉的?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时间从第一天晚上的8时跨越到第二天的早上的6时。能不能用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计算?应该怎样计算?

(2)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计算方法:

方法一:先想第一天24时前睡了多少小时,再和第二天睡觉的时间加起来,即24-20=4(时),4+6=10(时)。

方法二:先想晚上8时到第二天上午8时经过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即12-2=10(时)。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4)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功能,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性功能,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5)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土地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和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估计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准备:课件、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小明邀请小朋友到他的新家参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

观察图画,说说在图画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说一说。

【设计意图:具体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经验先说一说对公顷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已知经验基础,为下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探究学习。

1、认识公顷。

(1)课件出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学生算一算: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列式:100×100=10000平方米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2)想一想,说一说:1公顷有多大?

学生相互说说。

课件出示:100米长的跑道。

教师:这是100米长的跑道,这样的四条跑道围起来的面积就是1公顷。

出示:教学楼图片。我们的教学楼占地面积大约500平方米,这样的20幢楼房共占地1公顷。

教师: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面积是1公顷?

学生说一说自己理解的1公顷有多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明白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感受1公顷的大小,形成面积单位公顷的表象。】

(3)生活中“公顷”。

出示图片、文字:

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

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

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公顷

xx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55亿公顷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6)

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及意图

这是我上周五的一节公开课,听课老师对本节课评价都很高。现整理出来,供大家评议,多提宝贵意见。

学案(预习提纲)

1.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从和、差、积、商这几个方面研究。)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4、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50.2:2.5和4:50

5、试解下列比例。

5:8=x:160.2:7=1.5:x

6、什么叫做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步骤是什么?

教案

教学内容:p67~68页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一、导语。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齐读课题。很显然,这节课有两块内容,一块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另一块是解比例。

师:这两个概念已经由咱班的小书法家板书在了黑板上,谢谢吴炳蔚同学。那咱们一起读一下吧。

生:(齐读概念)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因此,授课内容不用再掖着藏着,新课中的概念提前让学生板书在了黑板上。老师一上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下学习新知。】

二、预习汇报。

1、比例的基本性质。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

师:我们先来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对于这个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谁能上来给大家说一说,可以可边批注边说?

生1:在比例里,是两个外向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不是两个外向的和、差、商和两个内项的和、差、商……

师:他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来进行解读,厉害!谁还想说?

生2:是两个外向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不是大于或小于……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互相帮助的乐趣。

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这三个教学目标,确定教法学法如下:

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哥》的主题曲,同时出示4幅图片设置悬念,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 。接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我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1)给学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位?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有了前面规律的认识,这一环节学生能比较快速的解决问题。)在这环节,我让学生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互教互学互长。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巩固规律。

我们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我们能用这个规律解决我们碰见的数学问题吗?

说明:第一个练习通过学生的做,巩固本课的新知;第二个练习带有一定的拓展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三题让学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时学生畅所欲言,很兴奋地向老师表达自己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能应用这一规律进行小数乘以或者除以10、100、1000的口算,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之后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 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投影出示:

(1)S = 10,h = 6 V = ?

(2)r = 3,h = 10 V = ?

(3)V = 9.42,h = 3 S = ?

二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怎么办呢?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 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 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 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3)如果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又在什么情况下削出 的圆锥是的呢?

三 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 )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 )厘米。

2.将一个体积为16立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一个底面积为10平方分米的 圆柱体容器中,水面的高度是( )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圆锥的4/5,那么圆柱的底面积是 圆锥的几分之几?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xuesheji/4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