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案资料 >

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时间:2025-01-15 赵老师教案网

变速直线运动教案(精选二篇)。

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直线运动第六节,本节内容是运动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位移”、“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基础之上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总结,又是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刚刚学习过位移、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有一定的了解;已经有了采用观察、归纳、讨论、公式、图象等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对物理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三、说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克服以往“重知能、轻情感”的缺点,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所有目标都较为具体,这样做是为了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也利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思想。

四、说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策略

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建立速度和位移公式。突出策略: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使学生对两个公式的建立过程有深刻的认识;通过例题训练使学生知道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教学难点是平均速度公式,突破策略:运用具体实例,使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有较多的感性认识,Flash课件辅助,使学生理解可以由v-t图象导出位移公式,再回头印证前面的感性认识是正确的。

五、说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让学生先认识再探究进而掌握运动的规律;勤动手、善用脑进行再创造,使能力获得全面培养。

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制作Flash课件,动画展示v-t图象推导位移过程中2等分时面积差异大,4等分较小、8等分更小、16等分比8等分更小、推到无穷时没分别,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方法,突破学生思维障碍。学案的'设计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思想,探究规律部分有提示,给学生以引导作用;课堂练习部分选用了与课本例题相似的题目,在题目之前有特别提醒,提醒学生解答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课后练习选用课本上的例题,题目之后有提示,提醒学生完成后与课本例题对比,寻找不足,规范解答,充分利用课本例题的示范作用。最后的阅读题利用课本阅读材料上一个小小的印刷错误设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示中用到一些语气词,目的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板书体现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及方法,层次分明,对学生归纳总结起到示范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实例引入让学生观看“神六”起飞、汽车刹车体会什么样的运动可以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丰富感性认识。

第二环节由汽车加速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两种推导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环节用同样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这里方法一因为平均速度是难点,所以教师要用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平均速度的公式,再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和刚刚所学的速度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位移公式。对于方法二用v-t图象推位移公式,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出关键词组提示学生,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的基础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思想,理解可以用v-t图象上图线下方围成的面积计算位移的数值,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位移公式及平均速度公式。

再次体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环节由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教师点评。第五环节课堂练习本环节给出两个例题(例题2为备用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再点评,提醒学生解答这类题必须先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选择公式求解;解答过程的书写格式必须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1)知道如何推导出vt=v0+at

(2)会应用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公式(1)会推导(2)会应用

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能熟练地应用

理解并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中物理量的符号法则。

二、重点难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及其符号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位移公式的推导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主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加速度a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本节课将从加速度的定义式a =(vt-v0)/t出发,研究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提问:根据a=(vt-v0)/ t,质点的末速度vt怎样表达?学生推导。

Vt = v0+at

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当物体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已知时,任意时刻t的瞬时速度vt可由该式计算得出。

速度公式表示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t是时间t的一次函数。

2、用图象表示vt与t的关系,显然是一条倾斜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等于初速度,这正是前面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3、例题1;教材第31页例题1(学生阅读)

提问1:题目给出的是什么运动?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

答:研究汽车刹车后的匀减速运动

已知加速度的大小|a|=6m/s,运动时间t=2s,隐含条件:末速度vt=0,求汽车的初速度v0。

提问2:在运用公式vt=v0+at求v0之前,对加速度a的符号作了怎样的处理?原因何在?

答:汽车因作匀减速直线运动,设初速度方向为正,则加速度a为负,故a=-6m/s2。

提问3:在解答书写上,例题作了怎样的示范?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步骤(1)依题意,写出显性及隐性已知条件,标明单位及符号(正、负号)

(2)依据公式(依vt=v0+at),进行文字运算(得v0=vt-at)

(3)代入数据,得出结果(注意标明单位)

(4)简答

讨论:通过本题,有何启示?

(1)将题目交代的物理情景理想化为典型的运动模型是关键,本题交代的是汽车刹车,我们将它抽象为匀减速直线运动,从而可以应用速度公式求未知量。

(2)模型化以后的工作应该是分析题意,用字母表达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注意挖掘隐含条件(vt=0),弄清要求的物理量(v0)。

(3)速度公式vt=v0+at是矢量方程,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演变为代数关系式,公式中的矢量vt,v0,a有方向,分别用正负号表达,如果是未知量,则设为正,由最终结果再确定方向,各物理量的正负以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作为前提。

(4)公式vt=v0+at中有四个物理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三个,第四个量可求。不一定总是求vt,如上述例题求的就是v0。

(5)应特别注意解题时的书写格式。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1、提问:下图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已知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t,经历时间为t,如果用某一匀速直线运动代替,使其在时间t 内的位移与之相等,试在图中画出该匀速运动的速度图象,进而用v0和vt表示这一速度。

答案:v=(v0+vt)/2

2、评讲:显然,上面的速度v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必须注意,它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用 v- 表示平均速度,则 v- =(v0+vt)/2。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学生推导)

1、由s= v- t, v- =(v0+vt)/2 ,vt=v0+at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要求用v0、a、t表示。

2、结果:s=v0t+(1/2)at2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它表示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t的关系。

3、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得到位移公式

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大小为阴影总面积,其中矩形面积s1=v0t ,三角形面积s2=(1/2)att=(1/2)at2,因而总面积s=v0t+(1/2)at2,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1/2)at2

阅读课文:第32页例题(学生阅读)(wWw.BmRbH.coM 笔墨评语网)

(1)例题讲述:(学生讲述)题目交待的情景,已知条件,待求物理量各是什么?

汽车由匀速运动改作匀加速运动,已知a=1m/s2,t=12s,s=180m,求初速度v0。

(2)解题步骤:写出已知条件后,依,s=v0t+(1/2)at2

文字运算得s=s/t-(1/2)at,代入数值,解得v0=9m/s

结果说明:可见其解题步骤与前一例题步骤一致。

(3)启示:与例题1的启示相同。

位移公式s=v0t+(1/2)at2涉及s、v0、a、t四个物理量,其中前三个是矢量。运用前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选定初速度vo为正方向,然后用正负号表示s、v0、a,依照原始公式先作文字运算,得到待求量的表达式,然后代入数据,求出结果,并对结果加以具体说明。

(五)课堂练习

阅读教材第33页练习六中的6个习题,指出每道题给出的物理情景应简化成怎样的运动模型?各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如何进行符号设定?

答案:(1)汽车做匀加速运动,已知v0=18m/s,a=0.5m/s2,t=20s,求vt

(2)火车做匀减速运动,已知v0=72km/h=20m/s,t=2min=60s,a=-0.1m/s2,求vt,(整理已知条件时要统一单位。)

(3)机车作匀加速运动,已知v0=36km/h=10m/s,a=0.2m/s2,vt=54km/h=15m/s,求t。

(4)钢球做匀加速运动,v0=0,t1=0.2s,s1=3cm=3×10-2m,t2=1s,s2=?若s3=1.5m求t3=?

(解答本题时,应该运用s∝t2求解)。

(5)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已知v0=18m/s,t=3s,s=36m,求加速度a。

(解答结果加速度为负值,要说明负号的物理意义。)

(6)骑车人做匀减速运动,已知v0=5m/s,a=-0.4m/s2,t=10s,求s。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anziliao/7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