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学设计 >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08-17 赵老师教案网

课件范本: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学设计(推荐一篇)。

作为一名优秀负责任的教师,要学会写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可以让教学工作能够更加的科学化。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怎么样的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范本: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学设计(推荐一篇)”,但愿对您的学习教学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幼儿掌握左右,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并能用语言完整描述左边和右边箩筐的物品;

2.初步学习以物体为中心,区别物体的左右;ZJan56.coM

3.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箩筐三个、蔬菜图片(土豆、萝卜、白菜若干)、食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组织幼儿以故事的形式欣赏绘本片段,导入活动【看课件)

二、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紧紧抓住“左手是拿碗的,右手是拿筷子的”这一点进行联系

问:小朋友们,我们吃饭的时候是哪只手拿碗?哪只手哪筷子呢?

小结:我们都是左手拿碗的,右手拿筷子的。

三、练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

1.请幼儿伸出拿筷子的手或拿碗的手。

2.举手,请幼儿听老师的口令,举起左手或右手。

3.拍肩,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用左手拍左肩或右手拍左肩。

四、学习以物体【箩筐、蔬菜)为中心区别左右

1.出示三种蔬菜图片,每个幼儿听老师的指令操作,将萝卜放在中间,把土豆放在萝卜的左边,把白菜放在萝卜的右边。看看谁放得又对又快。

2.幼儿操作将蔬菜装进箩筐。出示三个箩筐,让幼儿观察左、中、右摆放的箩筐。幼儿听口令将土豆放进左边的箩筐,白菜放进右边的箩筐,萝卜放进中间的箩筐。

3.幼儿说说左边的箩筐装了什么蔬菜?右边的箩筐装了什么蔬菜?教师检验对对错。

扩展阅读

[推荐教案] 大班数学教学设计一篇


作为一名优秀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接触到教学设计的撰写。教学设计是教师确定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可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怎样写才能写出来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推荐教案] 大班数学教学设计一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收集的种子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各十颗)。

2、 纸板;大书4本、小书五本。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师:看看桌上有什么?幼: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幼:种子。

2、 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操作要领。师: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图一)。请你们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幼:南瓜子,因为有南瓜子标记。师:那第二、第三条线呢?幼:葵瓜子、西瓜子。师:排队的时候要从黑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个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 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师:南瓜子有几颗?(幼:十颗),葵瓜子有几颗(幼:十颗),西瓜子呢?(幼: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幼:不一样)

(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幼儿A:因为西瓜子小,所以排得最短。幼B:因为南瓜子大,所以排得最长。幼C:因为葵瓜子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5)老师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3、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师:看看纸板上有什么?幼:种子标记,线。师:这三条线怎么样?幼:一样长。

(2) 设疑、引导幼儿思考。师: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幼A:一样,幼B:不一样。

(3) 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师: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 讲述操作结果。幼A:不一样多。幼B:西瓜子用得最多, 南瓜子最少。

(5)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西瓜子用得最多,南瓜子用得最少呢?”

(6) 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4、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师手拿大书、小书。

提问a:如果用相同数量的大书和小书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幼:小书小,排的队伍短;大书大,排的队伍长。

提问b: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大书和小书谁用得多?为什么?幼:队伍一样长时,大书用得少;小书用得多。

(2)游戏《过小桥》。

师:老师和幼儿一起走独木桥从起点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师生游戏)师: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小,你们用的多呢?(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幼儿脚小,用的步子多)

5、游戏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得都很认真,也很爱动脑筋,现在我们一起去玩《过小桥》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特别是孙海昕,以前上公开课总会“出状况”,这会儿喜欢动手的他可谓是“如鱼得水”,操作起来一丝不苟,小脑筋也动得特别快。在得到我的肯定与赞许后表现也越来越棒了。

在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的发现,同样非常精彩。当我在指导过程中问起一组幼儿:“为什么都是10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周俊杰抢先回答:“因为南瓜子很胖,他的队伍就排得很长。”吕晨曦大笑:“就象周俊杰一样胖!”宋佳洪接着说:“就是,10个周俊杰排的队就比10个吕晨曦排得长。”看来,孩子们已经会活学活用了。

这次活动虽然我考虑到了材料的准备,选取的种子也是南瓜子最大,西瓜子最小,但是在幼儿操作过后,我发现情况并不是我预想的一样,有的幼儿把南瓜子竖着排队,把葵瓜子横着排队,结果发现葵瓜子排的队比南瓜子长。讲评的时候,我没有把这个现象拿出来讨论,只是在幼儿操作中帮他们重新排了一下,个别指导了一下。

观察实录:

宋佳洪是个既聪明又调皮的孩子,还有就是比较粗心,只要老师布置什么,他总能很快完成,今天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种子排队的游戏,在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到宋佳洪的动作十分迅速,他一会儿就给种子排好了队,并走到我面前向我炫耀“老师,我已经好了”。我仔细一看,发现其中他给葵瓜子排队没有都排上去,但线已排满了。我示意他自己重新检查一遍,这回他又仔细地进行了比对,发现自己没有让葵瓜子一个靠一个站在线上,因此又返回座位上重新操作。

教师分析: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实物排队是个常见的游戏,这次的排队游戏一共有二个层次,第一层:给数量一样多的种子排队。第二层:在一样长的线上给种子排队。今天进行的操作活动,我特意准备了三种大小不一的种子,主要是考考孩子的眼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今天宋佳洪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只有他才出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一定要好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变得认真、仔细。

[实用课件]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设计设计:10的减法(推荐一篇)


作为一名照亮学生前方道路的教师,正式教学前就要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根据教学情况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可以让教学工作能够更加的科学化。怎么才能把这一篇教学设计写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实用课件]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设计设计:10的减法(推荐一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设计:10的减法

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对于纯粹以数字符号进行运算的数学活动尚显吃力。这种吃力,有时候表现在运算时的犹疑和出错,有时表现在偷偷摸摸的手指掐算中,还有时候表现在偏爱加法运算、回避减法运算中,等等。究其原因,是与他们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年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相关的课程安排和活动设计中,为了减少孩子在数的运算学习中的困难,我们惯常的做法是:从比较简单的2的加法开始学起,在活动中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材料、反复的操作,为他们的运算思考提供形象的支撑和尽可能多的知识归纳和演绎的机会。然而,对于孩子的数学运算学习而言,收效并不明显。

从孩子们屡禁不止的掐手指运算中受到启发,笔者利用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10个手指头,作为他们学习加减法的形象具体、使用便捷的操作材料,来支撑他们运算思考,以期孩子从相对固定的操作对象、持续渐进的运算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产生从手指在眼前到手指在心中的相关10以内数运算的概括、内化。同时,本着每一位幼儿都是其他幼儿的重要资源的思考,引导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轻松的手指游戏表演、记录等的互动情境中,共同梳理出10的减法算式,体会同伴合作学习带来的数学学习的成就感、胜任感。这些相关运算活动的积极情感和学习技能的积累会潜移默化地迁移到日后的2~9的加减法学习活动中去。

活动目标

1.以同伴10个手指的藏起为情境进行10的减法算式的记录,体会减法算式在记录数量变化中的简单、便捷。

2.比较同伴间10的减法算式记录条目的多、少、一样多,体会有顺序的操作活动给记录带来的帮助。

3.在游戏活动反复进行中,增进幼儿对一、一等符号的理解,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过两两结伴进行合作运算和记录的经验。

2.教师自制10只手指分别藏起1个到9个的图片,以及对应的10的减法算式ppt课件。

3.记录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手指游戏。

和幼儿一起玩他们所喜欢的手指游戏。

师:你有几个手指头?你喜欢它们吗?你会用手指头摆造型吗?这个造型要用几个手指头?

(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对手指游戏、手指造型的自由表现中,丰富和加深幼儿有关手指和数量的特殊表象,为接下来的数的运算活动建立跳板。)

2.看图玩游戏手指头,藏起来!

(1)介绍游戏玩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老师喜欢一个藏起来的手指游戏。我来藏,你来猜,看看能不能猜出老师藏了几个手指头。

(2)教师演示,幼儿猜测。幼儿猜测后,教师追问:你怎么猜得这么准的呢?鼓励幼儿把自己的观察、思考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知道少掉了,它们一共是4个,所以藏起了4个。

(3)鼓励幼儿自主玩这个游戏。教师可以用激将法,比如说: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让你看图玩藏手指头的游戏你能行吗?

(4)出示图卡,逐张和幼儿讨论图画的意义:这是什么意思?提醒你们藏几个手指头?

(5)幼儿自主看图游戏。

(由藏起的游戏,自然引发到对少掉的直观理解,再分别与数学符号10、一、4等之间建立更进一步的联系,引发幼儿自主建构10一4这一算式中所隐藏的数学运算意义,并通过自身的实践也来玩藏起游戏,在动作表现中不断巩固和加深对减号以及减号前后数字的理解认识。这个过程必须以孩子自身的反复动作为基础建构,孩子的理解认识才能深入透彻,日后的应用也才有可能自如流畅。)

3.示意图大变身看看?来回答。

(1)将10一1变化成10一1=?,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意思?如果让你来回答这个?你会怎么回答?

(2)结合情境小结101=9所表达的完整意思:原来是10个手指头,藏起了一个手指头,还剩下9个手指头。

(3)通过追问,引导幼儿理解各种符号的意义:一后面的数字是什么意思?=后面的数字又是什么意思?

(4)出示图片10一4=?,引导幼儿思考:你会回答吗?你怎么回答出来的?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5)请幼儿自主出题进行运算:让你来出题目考考大家,你还会出些什么题目?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及时书写算式,并引导集体中的其他幼儿及时回答。

同时引导幼儿思考:哪些题目我们回答比较快?为什么?有没有什么方法把那些让我们回答得慢的题目再快一点呢?

小结:如果让你给今天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取个名字,你说是什么游戏?(10的减法)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就是减法算式。

(至此,孩子们对于10的减法算式的完整结构才有了整体认识和理解。回顾这个逐步建构的过程,是以孩子的操作游戏为基础,让孩子主动观察发现、积极猜测理解的动态的过程。抽象的减法运算因为有了孩子手、眼、.脑的相互协同、互为补充,因而在理解时孩子感觉自然、轻松。另外,运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内化的过程,教师鼓励孩子将感觉回答得快的题目提升出来,并结合手指的形象进行印证、点评,既能够分享个体的学习心得与经验,又收获了来自集体的智慧解析。)

4.你来玩,我来记10的减法算式还有哪些?

(1)引导幼儿分组自主玩减法游戏:10的减法算式可不止101=9、106=4这几条。现在请你和你身边的小伙伴一起,一个表演手指游戏,一个来记录算式,想想怎样表演记录的算式多、而且不重复。

(2)交流、展示与分享:看一看、比一比,哪些算式你们都找到了,哪些你没有找到?为什么?

(3)小结:有顺序地表演手指游戏,所有的l0的减法算式都会被一条条地记录下来。

(4)再次结伴活动,展示作业成果。在这过程中追问:你的小伙伴在记录10的减法算式时记得怎么样?错了没有?你怎么帮助他的?

(利用结伴分组来讨论一个已经明确了目的的活动10的减法,能让孩子们以更加专注的状态,在分别作为说话者、倾听者、记录者的角色转换中,思考自己和合作伙伴的想法、表现,形成和回答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提升出操作游戏中的经验、结果。这种幼一幼互动中动态的、变化的探索过程,较之于幼一作业纸的静态作业活动,能给予孩子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浓厚的兴趣,更能促进他们相关数的减法知识的自主建构。)

5.延伸10的减法算式还能记录什么?

(1)拓展幼儿的思考:10的减法算式不止是能记录10个手指藏起来的游戏,还能记录、表示很多事情呢,你猜猜看。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问题情境并配上完整的减法算式记录。

(3)结伴讨论:还有什么事情可以用得上这些减法算式?

(藏起本身所带来的减少相对于手指游戏情境是特殊的。而数的减法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具有一般的、普遍的应用意义。从当前的学习出发,引导孩子将已有的减法知识进行迁移、演绎,这既是当前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必要环节,也是日后的所有的数的加减学习活动所必须注意的。)

附:

大班数学10的加减法

学习进程建议

1.10的减法(4周)

2.10的加法(2周)

3.5的减法(1周)

4.5的加法(1周)

5.6的加减法或9的加减法(2周;根据幼儿的选择定前后的学习顺序)

6.5以内的加减法(3周)

7.7的加减法(2周)

8.8的加减法(2周)

9.复习6-10的加减法

l0.复习l0以内的加减法

进度安排原由

1.将10的减法作为加减法运算的开端,其内容本身的烦杂和细碎能为孩子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回顾学习经验且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熟悉这些经验的机会。随着回顾次数的增多,幼儿熟悉的不仅仅是对10的减法熟练掌握,更有对减法算式中符号的深入理解和生活游戏应用中的自然渗透(比如娃娃家、超市等游戏中的购物),甚至能在大数量的反复运算中渐渐累积起个性化的数感的直觉。

2.有了减法运算作铺垫(整体一部分一部分),在加法的运算学习中,孩子较容易迁移前面学习的经验进人到后续的学习(部分一部分一整体),在新的学习中的胜任感和成就感会带动他们在整个运算学习中的积极性。

3.学习的进度紧紧围绕手指这个特别的操作材料展开,围绕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有灵活的调整,这能让孩子在相对单调的学习活动中形成主动性并获得自我挑战的信心。这些情感、态度,对孩子的学习影响颇远。

[推荐教案] 大班数学教学设计一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栽培者,教学中要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确定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可以更好的传授给学生们相应的知识。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怎么样的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推荐教案] 大班数学教学设计一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收集的种子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各十颗)。

2、 纸板;大书4本、小书五本。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师:看看桌上有什么?幼: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幼:种子。

2、 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操作要领。师: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图一)。请你们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幼:南瓜子,因为有南瓜子标记。师:那第二、第三条线呢?幼:葵瓜子、西瓜子。师:排队的时候要从黑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个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 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师:南瓜子有几颗?(幼:十颗),葵瓜子有几颗(幼:十颗),西瓜子呢?(幼: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幼:不一样)

(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幼儿A:因为西瓜子小,所以排得最短。幼B:因为南瓜子大,所以排得最长。幼C:因为葵瓜子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5)老师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3、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师:看看纸板上有什么?幼:种子标记,线。师:这三条线怎么样?幼:一样长。

(2) 设疑、引导幼儿思考。师: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幼A:一样,幼B:不一样。

(3) 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师: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 讲述操作结果。幼A:不一样多。幼B:西瓜子用得最多, 南瓜子最少。

(5)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西瓜子用得最多,南瓜子用得最少呢?”

(6) 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4、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师手拿大书、小书。

提问a:如果用相同数量的大书和小书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幼:小书小,排的队伍短;大书大,排的队伍长。

提问b: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大书和小书谁用得多?为什么?幼:队伍一样长时,大书用得少;小书用得多。

(2)游戏《过小桥》。

师:老师和幼儿一起走独木桥从起点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师生游戏)师: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小,你们用的多呢?(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幼儿脚小,用的步子多)

5、游戏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得都很认真,也很爱动脑筋,现在我们一起去玩《过小桥》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特别是孙海昕,以前上公开课总会“出状况”,这会儿喜欢动手的他可谓是“如鱼得水”,操作起来一丝不苟,小脑筋也动得特别快。在得到我的肯定与赞许后表现也越来越棒了。

在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的发现,同样非常精彩。当我在指导过程中问起一组幼儿:“为什么都是10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周俊杰抢先回答:“因为南瓜子很胖,他的队伍就排得很长。”吕晨曦大笑:“就象周俊杰一样胖!”宋佳洪接着说:“就是,10个周俊杰排的队就比10个吕晨曦排得长。”看来,孩子们已经会活学活用了。

这次活动虽然我考虑到了材料的准备,选取的种子也是南瓜子最大,西瓜子最小,但是在幼儿操作过后,我发现情况并不是我预想的一样,有的幼儿把南瓜子竖着排队,把葵瓜子横着排队,结果发现葵瓜子排的队比南瓜子长。讲评的时候,我没有把这个现象拿出来讨论,只是在幼儿操作中帮他们重新排了一下,个别指导了一下。

观察实录:

宋佳洪是个既聪明又调皮的孩子,还有就是比较粗心,只要老师布置什么,他总能很快完成,今天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种子排队的游戏,在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到宋佳洪的动作十分迅速,他一会儿就给种子排好了队,并走到我面前向我炫耀“老师,我已经好了”。我仔细一看,发现其中他给葵瓜子排队没有都排上去,但线已排满了。我示意他自己重新检查一遍,这回他又仔细地进行了比对,发现自己没有让葵瓜子一个靠一个站在线上,因此又返回座位上重新操作。

教师分析: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实物排队是个常见的游戏,这次的排队游戏一共有二个层次,第一层:给数量一样多的种子排队。第二层:在一样长的线上给种子排队。今天进行的操作活动,我特意准备了三种大小不一的种子,主要是考考孩子的眼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今天宋佳洪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只有他才出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一定要好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变得认真、仔细。

[推荐教案] 大班数学教学设计一篇


作为一名授予学生知识的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接触到教学设计的撰写。教学设计是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可以帮助教师们教学,让教学效果更好。那么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怎么样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推荐教案] 大班数学教学设计一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收集的种子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各十颗)。

2、 纸板;大书4本、小书五本。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师:看看桌上有什么?幼: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幼:种子。

2、 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操作要领。师: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图一)。请你们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幼:南瓜子,因为有南瓜子标记。师:那第二、第三条线呢?幼:葵瓜子、西瓜子。师:排队的时候要从黑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个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 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师:南瓜子有几颗?(幼:十颗),葵瓜子有几颗(幼:十颗),西瓜子呢?(幼: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幼:不一样)

(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幼儿A:因为西瓜子小,所以排得最短。幼B:因为南瓜子大,所以排得最长。幼C:因为葵瓜子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5)老师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3、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师:看看纸板上有什么?幼:种子标记,线。师:这三条线怎么样?幼:一样长。

(2) 设疑、引导幼儿思考。师: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幼A:一样,幼B:不一样。

(3) 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师: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 讲述操作结果。幼A:不一样多。幼B:西瓜子用得最多, 南瓜子最少。

(5)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西瓜子用得最多,南瓜子用得最少呢?”

(6) 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4、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师手拿大书、小书。

提问a:如果用相同数量的大书和小书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幼:小书小,排的队伍短;大书大,排的队伍长。

提问b: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大书和小书谁用得多?为什么?幼:队伍一样长时,大书用得少;小书用得多。

(2)游戏《过小桥》。

师:老师和幼儿一起走独木桥从起点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师生游戏)师: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小,你们用的多呢?(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幼儿脚小,用的步子多)

5、游戏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得都很认真,也很爱动脑筋,现在我们一起去玩《过小桥》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特别是孙海昕,以前上公开课总会“出状况”,这会儿喜欢动手的他可谓是“如鱼得水”,操作起来一丝不苟,小脑筋也动得特别快。在得到我的肯定与赞许后表现也越来越棒了。

在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的发现,同样非常精彩。当我在指导过程中问起一组幼儿:“为什么都是10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周俊杰抢先回答:“因为南瓜子很胖,他的队伍就排得很长。”吕晨曦大笑:“就象周俊杰一样胖!”宋佳洪接着说:“就是,10个周俊杰排的队就比10个吕晨曦排得长。”看来,孩子们已经会活学活用了。

这次活动虽然我考虑到了材料的准备,选取的种子也是南瓜子最大,西瓜子最小,但是在幼儿操作过后,我发现情况并不是我预想的一样,有的幼儿把南瓜子竖着排队,把葵瓜子横着排队,结果发现葵瓜子排的队比南瓜子长。讲评的时候,我没有把这个现象拿出来讨论,只是在幼儿操作中帮他们重新排了一下,个别指导了一下。

观察实录:

宋佳洪是个既聪明又调皮的孩子,还有就是比较粗心,只要老师布置什么,他总能很快完成,今天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种子排队的游戏,在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到宋佳洪的动作十分迅速,他一会儿就给种子排好了队,并走到我面前向我炫耀“老师,我已经好了”。我仔细一看,发现其中他给葵瓜子排队没有都排上去,但线已排满了。我示意他自己重新检查一遍,这回他又仔细地进行了比对,发现自己没有让葵瓜子一个靠一个站在线上,因此又返回座位上重新操作。

教师分析: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实物排队是个常见的游戏,这次的排队游戏一共有二个层次,第一层:给数量一样多的种子排队。第二层:在一样长的线上给种子排队。今天进行的操作活动,我特意准备了三种大小不一的种子,主要是考考孩子的眼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今天宋佳洪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只有他才出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一定要好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变得认真、仔细。

[推荐教案] 大班数学教学设计一篇


作为一名照亮学生前方道路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可以保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在写自己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推荐教案] 大班数学教学设计一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收集的种子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各十颗)。

2、 纸板;大书4本、小书五本。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师:看看桌上有什么?幼: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幼:种子。

2、 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操作要领。师: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图一)。请你们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幼:南瓜子,因为有南瓜子标记。师:那第二、第三条线呢?幼:葵瓜子、西瓜子。师:排队的时候要从黑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个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 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师:南瓜子有几颗?(幼:十颗),葵瓜子有几颗(幼:十颗),西瓜子呢?(幼: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幼:不一样)

(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幼儿A:因为西瓜子小,所以排得最短。幼B:因为南瓜子大,所以排得最长。幼C:因为葵瓜子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5)老师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3、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师:看看纸板上有什么?幼:种子标记,线。师:这三条线怎么样?幼:一样长。

(2) 设疑、引导幼儿思考。师: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幼A:一样,幼B:不一样。

(3) 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师: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 讲述操作结果。幼A:不一样多。幼B:西瓜子用得最多, 南瓜子最少。

(5)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西瓜子用得最多,南瓜子用得最少呢?”

(6) 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4、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师手拿大书、小书。

提问a:如果用相同数量的大书和小书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幼:小书小,排的队伍短;大书大,排的队伍长。

提问b: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大书和小书谁用得多?为什么?幼:队伍一样长时,大书用得少;小书用得多。

(2)游戏《过小桥》。

师:老师和幼儿一起走独木桥从起点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师生游戏)师: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小,你们用的多呢?(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幼儿脚小,用的步子多)

5、游戏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得都很认真,也很爱动脑筋,现在我们一起去玩《过小桥》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特别是孙海昕,以前上公开课总会“出状况”,这会儿喜欢动手的他可谓是“如鱼得水”,操作起来一丝不苟,小脑筋也动得特别快。在得到我的肯定与赞许后表现也越来越棒了。

在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的发现,同样非常精彩。当我在指导过程中问起一组幼儿:“为什么都是10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周俊杰抢先回答:“因为南瓜子很胖,他的队伍就排得很长。”吕晨曦大笑:“就象周俊杰一样胖!”宋佳洪接着说:“就是,10个周俊杰排的队就比10个吕晨曦排得长。”看来,孩子们已经会活学活用了。

这次活动虽然我考虑到了材料的准备,选取的种子也是南瓜子最大,西瓜子最小,但是在幼儿操作过后,我发现情况并不是我预想的一样,有的幼儿把南瓜子竖着排队,把葵瓜子横着排队,结果发现葵瓜子排的队比南瓜子长。讲评的时候,我没有把这个现象拿出来讨论,只是在幼儿操作中帮他们重新排了一下,个别指导了一下。

观察实录:

宋佳洪是个既聪明又调皮的孩子,还有就是比较粗心,只要老师布置什么,他总能很快完成,今天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种子排队的游戏,在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到宋佳洪的动作十分迅速,他一会儿就给种子排好了队,并走到我面前向我炫耀“老师,我已经好了”。我仔细一看,发现其中他给葵瓜子排队没有都排上去,但线已排满了。我示意他自己重新检查一遍,这回他又仔细地进行了比对,发现自己没有让葵瓜子一个靠一个站在线上,因此又返回座位上重新操作。

教师分析: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实物排队是个常见的游戏,这次的排队游戏一共有二个层次,第一层:给数量一样多的种子排队。第二层:在一样长的线上给种子排队。今天进行的操作活动,我特意准备了三种大小不一的种子,主要是考考孩子的眼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今天宋佳洪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只有他才出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一定要好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变得认真、仔细。

【热门教案】 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教学设计(推荐一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般都会被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热门教案】 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教学设计(推荐一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的: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实物挂钟一个,自制一座大钟(分针上有一只小兔,时针上有一只小乌龟)。

2、为每个幼儿准备硬纸片做的钟一个。

3、龟兔赛跑课件,幼儿一日作息图片5张,小猴、小老鼠、奥特曼、大灰狼等布动物。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挂钟

1、提问:它叫什么?家里还有哪些钟(大座钟,催我们早早起的小闹钟,还有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将钟做得很小,戴在手上,叫手表)?

2、钟的作用是什么?(时钟不停地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钟上的时间来进行工作,学习和休息)。

二、教师出示自制的大挂钟

1、请幼儿看看这个钟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小朋友们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钟(正方形的,青蛙形的,心形的等)。

2、请幼儿看看钟上面有什么?(有1-12的数字,有二根针)教师讲解钟上的数字“12”总是在上面,“6”总是在下面,并教幼儿认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

三、放龟兔赛跑课件给幼儿看,帮助幼儿认识较短的时针和较长的分针,感受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课件的内容是:兔子的脚长,跑得快,乌龟的脚短,跑得慢。有一天,兔子和乌龟在圆形跑道上赛跑,兔子跑了一圈,乌龟才跑一点点远。

四、教师将时针、分针都拨在“12”上,然后将长针转一圈,让幼儿注意短针有什么变化(走了一大格,或走了一个数字)教师反复拨几次,使幼儿明白长针(分针)每走一圈,短针(时针)就走一个字,这就是一个小时。

五、教师继续拨长针。边拨边告诉幼儿当短针(时针)正指向某一个数字,长针(分针)正指向12时就表示“×点钟”。边拨边和幼儿一起说:“一点钟、二点钟、三点钟……”直到“十二点”(即两针再次重合)为止。

六、请幼儿看一日作息图片,要求全体幼儿按上面的方法在自制的硬纸片钟面上拨出各个钟点(早上7点起床,上午9点上课,中午12点吃午餐,下午5点放学,晚上8点睡觉)。教育幼儿从小做到按时间进行各种活动,珍惜时间,上学不能迟到,放学时不能在路上贪玩。

七、教师再将长、短针都拨到“12”上。请幼儿注意老师拨针,教师边拨边说“分针从12开始走起,经过1、2、3、4、5指在6上面,正好走了半圈(多远了?)”。这时,时针走在12和1的中间,这就是12点半”告诉幼儿分针走半圈,指在6上面,时针就走半格,就是半点钟,然后教师依次拨1点半、2点半、3点半。

八、教师再请幼儿自己按上面的方法在纸钟面上拨出半点钟。请小动物检查是否拨对了(1点半小猴检查,6点半小老鼠检查,10点半奥特曼检查,最后老师说晚上6点了,出示大灰狼,请幼儿将钟反个面放在桌上,不让大灰狼看)。

九、玩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请幼儿拨钟。

1、讲游戏规则:小朋友们扮小羊拨钟,老师说几点,小羊就拨几点,请老狼看钟。小羊拨好了钟就定住,老狼看时间未到就不吃小羊,时间到了6点,就吃小羊。

2、请幼儿将钟当方向盘,开车出教室玩游戏。

活动反思: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xuesheji/8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