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学设计 >

小学阅读教学设计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怎么写

时间:2024-09-09 赵老师教案网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怎么写。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比阅读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怎么写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上下阕的含义。

2、理解诗人在词中表现出的愁。

教程: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早年受到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韵律。晚年过着孤苦伶仃的孀居生活。

二、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十四个叠词,总写心表的悲哀,为全词创造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愁苦不堪基调。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1、用“寻觅”的动作反映心情空虚怅惘,无所依托的情境。

2、寻觅之后,没发现可以聊慰寂寞的东西。顿感周围的环境“冷冷清清”,这是有感于外。

3、国破家亡,夫死物失,流离失所,孤独无依,内心自然感到“凄凄惨惨”

4、由凄惨可怜更感“戚戚”,即悲伤,忧愁之极。

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气候令人生愁)

写身体不佳是由于气候多变的缘故,其实环境的冷清,内心的悲伤都包含在其中。

优裕,安宁,美满(幸福) ------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痛苦)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风逼人生愁)

愁苦太甚,酒难解愁,便觉酒味也淡了。

明与以酒御寒,难敌风急,暗寓以酒浇愁,愁更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早时相识,(雁声入耳生愁)

鸿雁传书,已成为过去昔日的欢乐又是那么遥不可及,让人伤心不已。这不是词人的个人感受,也反映了乱离社会广大妇女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开头三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又用三层写出令人生愁的情景

1、黄花凋零生愁。

以花的命运暗示人的苦境。

2、写日长难忘生愁

白天尚且难熬,漫漫长夜更无法形容,的确是度日如年,一种难言的忧苦蕴藏在这平淡朴质的语言中,耐人寻味。

3、雨滴梧桐生愁

秋色愁人,秋雨更添愁绪,雨滴落在梧桐叶,也打在词人的心坎上。以声衬情,无法自抑。

最后一句,总括以上六层令人生愁的情形,这样的处境,遭遇,此时此刻的痛苦,忧伤,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呢?用反问结束全篇,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三,总结

1、景随情迁

写风急时的寒冷,以淡酒的难敌相衬

写雁过时的伤心,却偏偏说它是旧时的相识

写菊花的堆积,责怪无人采摘

写黄昏时的梧桐雨,却出现了作者孤独地倚窗凝痴。

2、明白如话的语言

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手法,毫无雕琢痕迹。

3、叠词的运用

既准确形象生动,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四、课堂作业

练习册课后思考题二三题。

《声声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声声慢》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中带有“愁”的词句:!

2、李清照《声声慢》中“,,”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3、李清照《声声慢》中“,”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 !”

5、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6、李清照《声声慢》中“,,?”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7、《声声慢》中“,!”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8、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9、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答案:

1.怎一个愁字了得!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7.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9.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怎么写 篇2

一、联想导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了解的写作特点。

三、走近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四、简介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五、了解文体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六、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是描绘的什么?用何方法描绘的?该事物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描绘秋声。

比喻的方法。

悲。

2、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全段。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仔细倾听,说道:“奇怪啊!”起初听起来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那声音)奔腾澎湃起来,好像江河夜间波涛汹涌,暴风雨骤然来临,(那声音)碰到物体就发出金属撞击时的铿锵之声,又如同开赴敌阵的士兵,口中衔枚疾进,听不到如何号令,只有人马行走的声音。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看。”书童回答说:“星星和月亮皎洁光耀,银河横在天空。四处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间发出的。”

3、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声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1)用一连串的比喻(博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等。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

(2)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二)研读第二段

1、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二段前半部分写秋之状、声,交代悲切的原因;

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

2、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前半部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我说:“哎!可悲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何而来呢?那秋天呈现的情状啊,它的颜色惨淡,烟云密集;容貌清明,天空高远,太阳明亮;气候寒冷,刺人肌骨;秋意萧瑟,山川寂静空旷。所以秋天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呼喊号叫,愤然而作。(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但草被秋风一吹被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碰叶子就落;它们之所以零落衰败是因为秋之气的余威。

3、前半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

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

4、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后半部分。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於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秋天是刑官执法的时令,时令上属阴;它又是征伐的季节,五行上属于金。这就叫做天地尊严正义之气,常常把肃杀作为心性。天对待万物,使其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秋天在音乐上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夷则是七月的音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已经衰老,令人悲伤。夷,是诛杀的意思,万物过于茂盛,就必然衰败。

5、后半部分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

这样写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三)研读第三段

1、概括第三段所写内容。

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产生的人生感悟。

2、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全段。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哎!草木无情,秋天来了也会飘零。人是动物,在万物中最有灵性。百种忧虑影响他的心绪,又有万件事情劳累他的形体。内心有所触动,一定会损耗他的精神。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无法做到、忧虑那些智慧解决不了的事情呢。这当然会使他红润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为什么要用并非金石般的身躯,去和草木争繁斗盛呢?想一想是谁给自己带来残害吧,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2、最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四)研读第四节

1、落实重要词句,翻译全段。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童子没有回答,低着头睡着了。这时只听到四面虫鸣唧唧,好像应和着我的叹息。

1、写童子“垂头而睡”“四壁虫声唧唧”,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童子已“垂头而睡”,这样写衬托出作者孤独寂寞。而只有“四壁虫声唧唧”,反衬出作者的作者悲凉的心境。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七、概括主题思想

本文以秋声发端,描绘了暮秋山川寂寥、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借此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怀,同时也流露出无为无忧、超然物外的老庄思想。

八、归纳写作特点

1、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

2、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3、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了,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秋声赋》赏析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j,。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秋声赋》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飒()铮铮()针砭()

寂寥()悚然()戕贼()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山原旷其盈视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B、木遭之而叶脱酌贪泉而觉爽

C、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D、盖夫秋之为状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怎么写 篇3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

2、诵读、背诵本诗。

3、体会作品渗透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闯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玩个闯关游戏吧。关卡一共有两个,看看咱们能否合作通过。

1、关卡一:填字游戏

世界上的颜色有许许多多,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2、关卡二:生字开新花

出示几组带有生字的新词,检测预习效果

泪汪汪 汪老师

踏青 原地踏步 脚踏实地

一叶小舟 风雨同舟

桃花盛开 潭水轻漾 轻舟欲行 踏歌声起

3、在桃花盛开,潭水轻漾的美景中,有一位诗人即将离开他的朋友,继续他的行程,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把你知道的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学习、朗诵诗歌

1、读诗、了解故事背景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李白的诗,请大家读一读。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谁给大家讲讲。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唐朝最大最大的明星了。那汪伦是何许人也,他怎么能见到李白,而且李白还专门为他写了首诗呢?(指名说小故事)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正是李白所喜欢的,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馆,但是李白没有怪汪伦,反倒被他的幽默感染,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师范读,教给孩子们一些朗读小窍门(重读、语气的抑扬),指名读,同桌对读。

2、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介绍理解诗意的方法

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每句话的意思的?

(看图理解、听爸爸妈妈讲、看注释、多读几遍等)

(2)练习用“连词解句法”来自学诗意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要考考你们学文解字的本事,四人小组一起动脑,解决你们手中学习单上的第一题,开始。

“听”,古人说( );“走”,古人说( );“船”,古人说( );“坐船“就是古人说的(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意思吗?

小组学习,交流汇报。

如果整首诗你都读懂了,那你就真的真的太棒了!指名说。

介绍这种方法:连词解句法。是理解古诗句意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法。

3、感悟诗歌情感

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朋友之间送别场面的诗,我想问问同学们: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

比如:爸爸要到外地工作去了,在机场,你们(依依不舍挥手告别);

你最要好的朋友来你家作客,回去时,你们会(拥抱告别)。

拥抱、招手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送别方式,李白是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他可不喜欢那种悲悲切切的送别场面,只有真正了解李白个性的汪伦,才会以如此独特的方法为他送行。真是知李白者,汪论也。此时此刻,面对如此了解自己的朋友,李白怎能不激动万分呢?他不禁脱口吟诗。(读)

汪伦与众不同,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抬着美酒,踏歌相送,深深的感动了李白。起立,将自己当作是汪伦,一起来送送你的好友——李白(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加上自己想象的动作,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三、体会送别诗一组

1、你还会背诵有关送别的古诗吗?指名背诵。

2、汪伦是以踏歌的`形式送别李白。(板书:以歌相送)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习单中列出的三首古诗,按照学习要求,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读一读古诗

(2)讨论一下:你认为诗人是如何送别自己的朋友的?圈出那个字或那句话。

(3)有感情的朗诵其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3、简单理解这三首诗的意境。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以目相送

诗人李白目送好友孟浩然乘舟离开时,看了多长时间呢?指名答。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

(2) 别董大

以话相送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与朋友离别。这样的天气,人的心里感到怎么样?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加伤感,沉重加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高适,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出来。

董大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他的心情又会怎么样?

(3)《送元二使安西》

以酒相送

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走出阳关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不管是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以什么相送?(真情)

师:(板书)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让我们牢牢记住:(读)如果你周围有好朋友,那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也会感到温暖。愿你们能更珍惜、呵护与朋友之间的友谊,下课。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怎么写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多种描写方式的运用

2、 学习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

3、 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感受爱斯梅拉达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教学设想:

《巴黎圣母院》是体现雨果浪漫主义特色的代表作品。《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节选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教学时间,课前让学生预习。如何在文本研习中让学生体悟人性美,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多角度对比手法,进而揭示出本文的主题是本文的教学目标。因此,我紧抓小说三要素,以题眼入手,层层推进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得出对比,揭示真善美这一人生真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感导入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无数的艺术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在优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随着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走进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

1.给加点字注音

鞭笞( ) 镂刻( ) 恫吓( ) 蜷缩( )

黝黑( ) 镣铐( ) 虫豸( ) 缄默( )

箴言( ) 犄角( ) 挟持( ) 耷耳(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菲薄 精致 惊惶 不可思议

B.怜悯 懊丧 黯淡 干躁如焚

C.虐待 高耸 镂刻 精疲力竭

D.祈祷 嘶哑 震动 神秘古怪

3.文中最精彩的场景定格在文章最后,试简要赏析。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高二教案诗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怎么写 篇5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怎样才算读懂现代语体文。

2、学会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线索,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电脑方便灵活的检索、显示功能,以及网络教室教室机和学生机之间的交互功能,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转播。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个别辅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电脑的稳定性问题,由于网络的稳定性有着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为确保讲课顺利,课前与电脑管理员共同做好计算机的调试工作,把出现的故障可能降至最低。

2、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怎样去找这条线呢?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xuesheji/6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