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学设计 >

艺术教案大班

艺术教案大班

时间:2022-10-20 赵老师教案网

教你写课件: 艺术大班美术教学设计(篇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教学的时候一般都离不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可以帮助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那么有哪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是能给我们参考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你写课件: 艺术大班美术教学设计(篇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意图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在美术教学中,故事能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作兴趣和欲望,能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发展表达力、观察力、想象力;能使幼儿懂得很多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在美术活动《大家一起背太阳》中,我以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将故事的讲述与美术作品范例的欣赏、美术技能的示范、讲解结合在一起,即有目的地实现活动目标,又将故事中蕴含的情感传递给了幼儿。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运用重叠或相互连接的方法安排画面。

2.在表现大家来背太阳的故事中体会相互之间友爱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幼儿能在故事情境中大胆想象进行绘画创作。

2.难点:初步尝试运用重叠或相互连接的方法合理布局画面。

活动准备

幼儿用画纸、画笔、水粉颜料、涮笔水、小毛巾等;轻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故事引出活动。

教师:太阳有几个?

幼儿:太阳只有一个。

教师: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每天清晨,太阳第一个起身工作,把阳光撒向大地,给大家带来光明。傍晚,人们开始下班回家,太阳到哪里去了?

幼儿:太阳到地球的后面去了、太阳去照亮别的国家去了……

教师:太阳翻过山头,洗了一个澡,又去照亮地球的另一边,就这样,太阳总是不停地工作,从不休息。太阳每天早早起身工作,给大家带来光明。它多辛苦啊!

二、基本部分

1.教师边讲故事边进行示范。

教师:太阳实在太辛苦了,地球上的朋友们商量怎么样让它工作得轻松点。大树说:我来背太阳吧!(画上一棵大树),可是太阳那么大,一棵大树背得动吗?于是两棵、三棵大树一起来背太阳。(教师边说边画,并出现层叠现象)

教师:咦,怎么这棵大树只有一半?三棵大树一起背不动太阳,第四棵大树也来了,它和第三棵大树一样,前面有人站着,就很有礼貌地站人家后面了。四棵大树一起还是背不动太阳,第五、第六棵大树也来了,这两棵大树站哪儿呢?能不能也有礼貌地站进去和前面的大树拉起手来?

大树背太阳走了一整天,被房子看见了,房子说:“第二天让我们来背吧!”那几栋房子才能背得动太阳呢?

2.启发引导,与幼儿欣赏作品。

教师小结:每天只能请一种朋友帮忙,而且朋友之间都是相互连接在一起或是重叠在一起的,不能有缝隙。

3.请幼儿说一说还有谁来帮忙背太阳。

教师小结:一年365天,需要许许多多的朋友来背太阳。

4.幼儿想象作画,教师根据幼儿的创作进行巡回指导。

现在,请你们选择一种刚才你们说过的朋友来背太阳,把它们背太阳的样子画下来吧。

提出绘画要求:

①画面布局(背太阳的朋友画在纸的下半部分,大大的太阳在纸的上半部分)。

②画出遮挡关系。

③大胆想象。

三、结束部分:

1.展示幼儿作品,并请幼儿讲一讲自己的故事。

2.结束语:小朋友们,我们把背太阳的消息告诉更多的朋友,让他们也加入到背太阳的队伍里来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在技能目标上解决的问题是运用重叠或相互连接的方法来安排画面。在构图上,那些连成一片的房子,郁郁葱葱的树林或是手拉手的小花等衬托着一个半圆形的大大的太阳,大与小、多与少的对比配合给人以平衡的美感;在活动设计中,为了让幼儿理解创作技能或为了提出让幼儿争论的话题,我很注重设问的技巧,在示范讲解时所用的设问都是围绕着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而设计的;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孩子感受道德情感的美应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群体之间的互相帮助及团结的巨大力量,这些抽象的情感品质通过内容语言及图象会给孩子一种具体、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并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体会到这些美丽情感品质的美。本活动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引发幼儿的有效学习,符合大班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精选阅读

教你写课件: 中班音乐教学设计(篇三)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向导,一般都会被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可以减轻教师们的负担,更加的轻松。究竟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你写课件: 中班音乐教学设计(篇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教歌曲《小蘑菇》,要求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能跟着老师完整的唱歌。

2.复习游戏《小斗篷》。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泡沫制作的立体大蘑菇一只,小斗篷一个,幼儿已学过游戏《小斗篷》。

活动过程:

1.幼儿听“摘果子”音乐,自由想象摘果子动作进活动室。教师:小朋友,苹果成熟了,我们帮果园里的叔叔阿姨摘果子去。

2.节奏舞《在那高高的苹果树下》教师:小朋友,摘果子累了吧,我们在这高高的苹果树下休息一下吧。第一遍幼儿分散集体表演一遍,第二遍幼儿两个一对面对面地表演一遍。

3.教唱歌曲《小蘑菇》

(1)教师:老师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一个“小傻瓜”,太阳不晒,大雨没下,撑着小伞在干啥(边讲边出示立体蘑菇),是谁呀?(小蘑菇)它为什么整天撑着雨伞,老师来问问它。教师范唱歌曲两遍。

(2)你们是听到老师怎么来问它的。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边唱边解释。

(3)教师:再听老师唱一遍,听听老师问的是不是这些。教师又完整的范唱一遍。

(4)教师:让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问问小蘑菇吧!幼儿跟着老师唱。

(5)教师弹琴常一遍。

4.复习游戏《小斗篷》。

教师:小蘑菇不会说话,它不是撑着一把小伞,它的样子就是一把小伞。小朋友,我们再来做个《小斗篷》的游戏。幼儿做游戏三遍。要求幼儿向前走时不往旁边看,不能告诉别人戴斗篷的孩子是谁。

5.教师;小朋友,我们把摘下的果子用小车装回去吧!幼儿两人或三人组成一两“小车”,听音乐开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通过轻松活泼的律动形式把孩子带到音乐的殿堂,调动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情感, 在学习歌曲时教师先范唱让幼儿体会歌曲的情绪。让孩子轻声模唱从而感受歌曲的情感, 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并能很好的演唱。

教你写课件: 幼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教学前就要准备安排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能力,变得更加的优秀。那么一篇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教你写课件: 幼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幼儿生来具有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这对他们的学习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只有深入接触,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就不难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把早期阅读认为是单单的识字活动,产生了一种偏面的现象,其实,早期阅读的内容很广泛,当今社会的一切信息、任何符号都能作为阅读的一个内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反思,我来谈谈对“早期阅读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组织幼儿早期阅读时,要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环境。

1、 为幼儿创设图书角或图书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供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幼儿读物,并定期更换读物。每天保证一定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读物阅读。

2、 创设阅读环境,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所以我们对阅读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放在“感知角”中;对在生活中遇见的常用汉字,由幼儿放人“探索角”中。幼儿可在空余时间随意翻玩、辩认,以激发幼儿感知认识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汉字的欲望。

3、 创设阅读活动区域角。阅读内容通过看图编故事、木偶表演、画图创编故事等形式表现,在讲评时给幼儿表演的时间,培养幼儿勇于在集体中表演的大胆性格,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组织幼儿阅读活动时,形式要新颖多样。

阅读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阅读教育的过程。它是传递阅读教育的信息,将阅读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位幼儿身上,促使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多类阅读活动。

三、组织幼儿阅读活动时,要注重整合。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事实上也不可能纯粹的书面语言学习存在,因而我们应注意将早期阅读活动与其它方面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让幼儿开展自编自画故事书、自编画报、诗配画、听音乐编故事等活动。这些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进行不同于符号的相互转换,使幼儿将阅读经验迁移于其他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组织幼儿阅读活动时,注重早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仅仅靠组织1—2个专门的教育活动就能达到的。而是要我们把这一潜能的开发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幼儿的集体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只要有师生互动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我紧紧抓住,时刻把握,使得幼儿的潜能开发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此过程中使我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

以上,就是我对早期阅读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早期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幼儿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对幼儿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你写教案: 大班美术教学设计(篇五)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师,教学中要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么才能把这一篇教学设计写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教你写教案: 大班美术教学设计(篇五)”,仅供您在教学和学习中参考。

活动目标:

1、能用刻刀在陶土上刻画出有趣的表情并用彩纸进行拓印。

2、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拓印画的制作方法。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陶土、彩纸、颜料、刻刀、排笔、有趣的表情PPT、背景音乐

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各种表情。

活动过程:

一、 欣赏PPT,幼儿观察各种表情的图片的脸部特征,拓展幼儿经验。

1、欣赏PPT,引导幼儿观察各种表情的图片。

教师:我这里有几种有趣的表情图片,大家来看一看。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不同表情时,五官的不同形态。

你觉得哪种表情最有趣?它是什么表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二、 通过观看视频,幼儿学习制作拓印画。

1、出示范例和制作材料,激发幼儿制作欲望。

教师:刚刚的有趣表情,我制作成了一幅画?它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是怎么制作的呢?

2、教师播放视频,幼儿了解拓印画的制作过程。

总结:制作的几个步骤。(刻画表情—涂刷颜料—用纸拓印)

3、个别幼儿尝试,教师总结制作的几个重要环节。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学习拓印画的制作方法。

难点:用刻刀在陶土上刻画出有趣的表情。

四、作品展示、相互欣赏评价。

1、幼儿随音乐自由创作。

2、幼儿的作品展览,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参观。

活动反思:

《纲要》中多次提到,要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体现成就感。幼儿对艺术活动的表现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常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结合平时的活动,我发现大班幼儿的创作欲望非常强,有趣的材料和鲜艳的色彩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因此,我以陶泥拓印作为此次活动的主题,同时,我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我发现大班幼儿对于人物线条的刻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丰富的人物面部表情又易于孩子观察、体验、创作和欣赏,非常适合大班幼儿。所以,我设计了美术活动:拓印画《有趣的表情》,重点在于学习拓印画的制作方法。难点是用刻刀在陶泥上刻画出有趣的表情。让幼儿乐于主动尝试,通过动手操作,在轻松、愉快的氛围玩中学,在玩中获得美术技能的提升。

教你写教案: 大班教学设计之三


作为一名优秀引领学生的教师,正式教学前就要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良好发展。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教你写教案: 大班教学设计之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编的故事

2.引导幼儿动脑筋想出取皮球的办法

3.提醒幼儿在回答问题时说完整话

活动准备: 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只有几只小动物在图片上)目的是让幼儿不受图片限制,发散思维,任意想像小动物可能在干什么或干什么去

(1).请幼儿用完整话说出图片上有谁

(2).请幼儿猜一猜他们可能在干什么.

(3).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表情,目的是请幼儿根据小动物的表情,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想像,说一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提问:他们的表情你有高兴的事吗?你想想可能发生什么事了?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教师鼓励幼儿充分想像发表与别人不一同的意见

2.取下图片下半部的白纸,将完整图片展示给幼儿,使幼儿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请幼儿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了.使幼儿了解原来小动物在玩皮球,大家一不小心把皮球踢进一个洞里

(2).引导幼儿想一想:皮球掉在洞里出不来,小动物真着急,小朋友快帮小动物想一个好办法,把皮球拿出来

请幼儿互相商量,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请幼儿把自己想的好办法讲给大家听,并对全体幼儿提出要求:请小朋友注意听,看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一样不一样,他的办法能不能用

在幼儿回答的过程中,随时抓住幼儿的想法并抓住时机进行相关教育

3.请幼儿完整讲述自己编的故事

(1).在幼儿讲述前让同伴间互相讲,为幼儿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幼儿都有讲述的机会

(2).在完整讲述时提醒幼儿大声清楚地讲:有谁在干什么?后然发生了什么事情?波动物们又是怎么解决的?还要用上自己的好办法,同时提醒其他幼儿注意倾听

(3).在幼儿讲述后,注意及时鼓励幼儿,肯定幼儿的优点,并对下一名要讲述的幼儿提出新要求

4.请幼儿根据图片的内容或自己讲述的故事内容,给故事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活动延伸:

让幼儿继续创编,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你写课件: 中班艺术好玩的塑料袋教学设计反思之三


作为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教学的时候一般都离不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每学科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可以帮助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想要写好一篇教学设计是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教你写课件: 中班艺术好玩的塑料袋教学设计反思之三”,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装饰塑料袋,体验成功的快乐。

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塑料袋、彩色卡纸、双面胶、水彩笔、小皮筋。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出示塑料袋,课件展示塑料袋的种类、用途及危害。

2.欣赏装饰好的塑料袋,引出活动。

二、发挥想象,动手创造。

1.教师示范装饰塑料袋的基本过程。

2.幼儿自主选择装饰材料,发挥想象动手装饰自己手里的塑料袋。

3.引导幼儿将塑料袋充满空气。

三、集体交流,展示成果。

请幼儿当小小解说员,展示讲解自己的作品,进行集体交流。

四、了解"限塑令",增强环保意识。

五、学儿歌。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尝试塑料袋的其他玩法,对塑料袋有进一步的认识。

2.收集更多的塑料袋放在美工区,开展创意活动。

教学反思:

孩子们非常地感兴趣,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也知道了只要幼儿感兴趣地东西,他们就会给你意想不到地惊喜,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幼儿地兴趣出发,来提高活动地质量,因为兴趣是幼儿最好地老师。

教你写课件: 大班美术教学设计.doc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榜样,一般都会被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确定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究竟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教你写课件: 大班美术教学设计.doc”,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习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平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习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xuesheji/3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