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案资料 >

密度的课件

密度的课件

时间:2025-03-08 赵老师教案网

最新密度的课件(系列6篇)。

密度的课件 篇1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习旧知

1、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的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二)布置作业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评析】

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示例之三

密度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密度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用天平、量筒等常规方法测量物质密度;

3、会运用学过的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等知识,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密度的公式,明确要想测出物质密度,需从质量和体积入手思考设计实验;

2、明确测量密度的常规方法——排液法;

3、围绕“排液法”的器材选择和实验思路,逐步换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对产生的新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学生思维中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探究性的专题逐步创设成阶梯型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发创造性思维,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知道测量密度的常规方法——排液法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结合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等物理知识推导出密度的表达式。

二、难点:

1、对于密度测量中的一些非常规方法的理解以及方法过程的先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回顾一下:

1、密度的公式:m

V

2、常规的器材——天平用于测量质量、

量筒用于测量体积

3、方法——排液法

具体方法:浸没时

V物= V排液= V2-V1

变化一下:没有量筒,对于规则物体的体积——刻度尺

强调:排液法的适用性更加广泛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提高一下:针对排液法的应用,提出两个可能遇到的'问题:

1、如果被测固体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此时的 V物≠V排液,怎么办?

方法:悬沉法

针压法

2、如果被测固体易于液体反应或易溶于液体,怎么办?

方法:排面(细沙)法

方法与排液法相似

(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再进行作业纸上对应题目的解答。)

引伸一下:

一、思考如果没有天平,怎么办?

——提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常规的使用方法

2、如果提供测力计、细线、烧杯和水,可以测小石块的密度吗?

利用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现象,提出另一方法的思考——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再进行作业纸上对应题目的解答;并且为下一问题的提出埋下伏笔。)

二、思考没有天平又没有测力计的情况,只有量筒和水,又怎么办?

(启发学生运用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漂浮和下沉,学生清楚方法后,进一步提出要求写 出密度的表达式)

方法: 1.将水倒入量杯中,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

12.将橡皮泥捏成船状,放到水上,读出此时总体积V2

3.将橡皮泥捏成球状,放入水中,读出此时总体积V3

V1V2 V3

漂浮时, G = F浮 沉底时, V物= V3-V1 表达式: ρ=m / V物

=G/(V3-V1)g

=F浮/(V3-V1)g

=ρ水g(V2-V1)/(V3-V1)g

=ρ水(V2-V1)/(V3-V1)

思考一下:

一、思考如果物体是悬浮在液体中的话,我们可以怎样测物体密度?密度计

二、并且介绍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启发学生,运用了漂浮和下沉的原理之后,对于悬浮原理的思考及灵活应用。)

(三)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课后讨论:

1、如何用刻度尺、烧杯和水,测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蜡块的密度?

2、如何用细铁丝、烧杯和水,测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蜡块的密度?

(进一步改变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后更加深入思考。启发学生,其实测密度的方法根据器材选择的不同还有很多种,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找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勇于钻研的精神。)

密度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zjAn56.com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用天平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

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

(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实验(一):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即为:ρ=m/v2

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石块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水和石块的体积V2/cm3

密度ρ/g/cm3

4.学生分组实验(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1、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

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才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测盐水的密度时,为什么要先测盐水的质量?而测盐水的质量为什么用剩余法?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如果先测盐水体积,量筒中水倒入杯后,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量筒中,质量测不准,偏小。同样如果先测杯子质量,再将盐水倒入杯子测出盐水和杯总质量,然后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杯中,使盐水体积测不准,偏小。)

(2)为了计算方便,倒入量筒的盐水体积取什么样的数值最好?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实验仪器,培养良好的习惯。

密度的课件 篇5

【三维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弄清密度概念的由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熟悉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学习习惯,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赵老师教案网小编精心推荐: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的密度这一特性。主要介绍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含义。

2、能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讲解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铁块与木块哪个质量大?引起学生的争论。

二、进行新课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探究

1)提出问题(上面已提出)

2)鼓励学生参与教材中三位学生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活动。激发他们提出新的猜想与假设,倡导他们对三位学生提出的猜想与假设作出评价。

3)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中,一定要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考进行充分讨论。只有让学生讨论充分,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共识,才能顺利地做好实验,以及收集证据的工作。

4)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这一环节上,可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再与文中相比较。

5)通过分析与论证,主要让学生能归纳出: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变的;不再的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6)最后,引出密度概念。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7)对上面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2、密度公式与单位

1)公式:ρ=m╱V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是kg╱m3

3)指导学生分析“常见物质的密度表”,看一看能得出哪些结论。

3、密度知识的应用

结合文中例题和学生一块进行分析讨论,练习应用密度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认识: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主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90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反思

本节物质的密度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基本理解并掌握物质密度的有关知识。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一、密度的符号写法不规范;二、计算过程中,代入数据,单位不统一。这些在练习中已予以指正补足。

密度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难点:减小实验误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二、学导并进

(一)、量筒的使用: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学情预设】: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二)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三、当堂训练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B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C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D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E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B )

A、A B、B或D C、C 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D )

A、(1)(2) B、(1)(2)(4) C、(1)(2)(4)(5) 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DCBA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四、总结提高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推荐阅读:
最新密室逃脱活动总结(精品10篇) 最新大班社会微笑教案(系列6篇) 最新梨花真好作文(系列6篇) 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系列10篇) 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系列9篇
欲了解密度的课件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密度的课件
热门标签: 一篇春节的作文 幼儿园6的教案 一篇日记 最新入党誓词全文 最新矫正思想汇报 蔬菜系列主题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anziliao/8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