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大班教案 >

大班美术秋天的教案反思

大班美术秋天的教案反思

时间:2023-02-08 赵老师教案网

大班美术教案《神奇的水》反思精选。

身为一名优秀的大班老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当然少不了教案,教案可以让小朋友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大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美术教案《神奇的水》反思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

神奇的线条

大班艺术活动:www.ZJAn56.Com

神奇的线条

活动目标:

1、喜欢并能积极投入艺术活动中,乐于在欣赏活动中调动自己的身体进行体验。

2、感受美术作品与舞蹈等艺术活动中线条的存在,初步感知线条的情感渲染力与节奏感。

3、在活动过程中激起自由想象的热情。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活动准备:

幻灯课件、黑板、粉笔、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重点:

感受线条的存在及其魅力(情感渲染与节奏感)

活动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审美感受。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线条

你在哪儿找到过线条?

幼儿自由讲述

肢体模仿线条

小结:线条非常神奇,它是无处不在的。

二、美术作品中的线

1、欣赏《梦》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画上的阿姨,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她梦见了什么?

2、欣赏《哭泣的女人》

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她在干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猜猜她为什么哭啊?

3、对比:这两幅画的区别

4、小结:这两幅画给我们的感觉不同,很大的原因是画上的线条的不同。

三、舞蹈中的线

1、感受音乐中的线(节奏)

2、舞蹈跟学

3、小结:舞蹈和音乐中的线可以把欢快的舒缓的节奏告诉我们。

四、户外找线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小编推荐

《神奇的水》大班教案之二


作为一名幼儿园大班老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课件教案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小朋友吸收,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幼儿园大班教案,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奇的水》大班教案之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在玩的过程中积累对水的认识,直观地感知水的毛细作用,发现水的张力。

2、能够大胆猜想,细心观察,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尊重事实。

3、初步感知和经历科学探索的方法及趣味,激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幼儿玩过水,知道水的一些基本特点及与人们的关系。

2、物质准备:

幼儿方面:一次性杯子(有大半杯水)人手一个;托盘4个(每组一个),内放装了蜡笔的小碗、放了餐巾纸的小碗、抹布;四小碗回形针。

教师方面: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一个,装餐巾纸、回形针的小篮一个,装满水的大雪碧瓶两个。

3、环境准备:

置放好桌面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好,以前老师带你们玩过水吗?(玩过)那你们发现水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水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也能让我们知道一些道理,想不想再来玩?(想)看,老师请来了谁和我们一起玩?(取出餐巾纸并折叠)餐巾纸说:“我想把脚伸到水里玩一会儿,就伸到这里吧,画个记号清楚点。你们猜猜,餐巾纸放进去后会发生什么事。(要烂的)(要吸水的)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猜得对还是不对?

二、通过操作,发现水的毛细现象和张力现象

1、发现水会顺着纸往上“爬”这个特性(即水的毛细现象)。

①幼儿操作。

瞧,餐巾纸朋友已经在你们桌上了,轻轻拿起来,每人一张,可以用老师的方法,让水浸到有记号的地方,看看能发现什么,和你猜的是不是一样。

提问:谁来把发现告诉大家?(水是自己上去的还是你把纸都浸下去了?和你猜的一样吗?)

看来,有时候猜想的和事实是不一样的,需要实验来证明。

②、教师验证。

老师也来试一试:我放到有记号的地方,看,水怎么样了?(爬上去了)太有趣了。

我们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怎么会往上爬呢?

:原来,餐巾纸上有很多细小的毛孔,水会顺着毛孔往上爬。这是水的一个本领。想不想知道这个本领的名字呀?科学家把水的这个本领叫“水的毛细现象”。

拓展思维:请小朋友想一想,水碰到哪些东西也有可能会爬。

得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让水在它身体里跑,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2、探索:放多少个回形针水会流出来,发现水的张力现象。

①小朋友真聪明,老师要奖励你们,给你们杯子里加满水。

②、老师也给自己杯子加满水,回形针好朋友也要来和我们一起玩水,小朋友猜猜看,老师要放进多少个回形针水才会从杯子里流出来。

③、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请出回形针朋友(师取出四个放了回形针的小碗,边放到幼儿桌子上边提要求)小朋友一边轻轻往杯子里放回形针一边数,看看数到多少的时候水会流出来?

④、幼儿操作,师巡回,提醒幼儿小心轻放,点数清楚。看谁的水先流出来。

⑤、教师验证。

提问:你放了多少回形针?水流出来了吗?你猜多少?

老师也来试一试,请小朋友重新猜一猜,我放多少个回形针水会流出来。(将幼儿猜测的数字对应写在第一次猜测的数字下面)刚才猜是10个20个30个,现在变成80、90、100了。

教师投放回形针,幼儿数数并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鼓起来的水面像什么。

:这也是水的一个本领,科学家把水的这个本领叫“水的张力”。

我们放了多少回形针,水还没有流出来,和我们猜的一样吗?(不一样)所以,有很多事情不是猜猜或想想就可以的,需要实验来证明,科学家就是这样来研究、发明的。

三、活动延伸:激发幼儿继续探索水的张力的兴趣

哎呀,回形针都沉到杯子里去了,老师想让它们停留在水面上,不知道可不可以,小朋友回家继续探索,得出结果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1000字9篇


在一定意义上,学生是老师的影子。编写教案一定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什么样的教案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赵老师教案网的编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篇1】

活动意图:

要使大班幼儿领会看不见、摸不着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是难以接受的。只有让幼儿参与各种操作活动和开展有目的的游戏活动:去尝试感受、探索、发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活动目标:

1、由于地球引力,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感知不同物体下落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白纸、小沙包、羽毛、夹子、彩带、积木。

活动过程:

一、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 把这沙包(白纸)往上扔,会发现什么?

(2)这些东西都怎么样了?(掉下来)

扔上去的东西为什么往下落?

因为地球引力,抛扔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

二、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这些物品下落时哪些快哪些慢?(同一高度)

(2)讲解表格,幼儿分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同时抛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4)校对表格,共同发现证明白纸、羽毛、彩带、下落速度慢,而沙包、夹子、积木的下落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小结: 知道由于地球的引力物体都会下落。在同一高度上,重的会比轻的落得快。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得高,落下来也快。

三、幼儿尝试探索

1、有没有办法,让两张相同的纸,一张纸落得稍快一些?

2、大胆想像和尝试,找出答案。

将一张纸用夹子夹住,下落时速度会加快。

3、知道物体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用力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对周围物体运动现象感兴趣,有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球、绳子、沙包等。

2、一张大桌子。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课题:

怎样让活动室里的大桌子搬到办公室去?

幼儿提出假设。

2、幼儿操作感知:

(1)、请幼儿搬桌子,感知力小移动不了物体:

为什么搬不动?

(2)、感知力大能够移动物体:

(3)、提供幼儿玩的材料,体验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幼儿交流:

玩这些玩具用力大和用力小是一样的吗?

3、探索用力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玩拔河:

怎么把对方拉过来?

(2)、小结有关力的经验,拓展幼儿对力的思考。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篇3】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2、认知目标: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3、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的浅显知识

2、物质、材料准备: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盘子、糖、盐、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块、树叶等)、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简单说说水的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点吗?

(小结:水不仅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而且还有浮力呢,所以我们可以在水里游泳,东西还可以浮在水面上。)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

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核桃、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葡萄会沉在水底呢?

(小结:因为泡沫、核桃、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

(二)小魔术"葡萄浮起来了"

1、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变魔术)我也有办法让葡萄浮起来,我既不用***的方法,也不用***的方法。

小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葡萄放进去立刻就浮了起来。

(原来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神秘的东西,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盐、糖、味精(用不同颜色的碗装着)。

问:我刚才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其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我放的会是谁呢?我现在先不告诉你们,我请小朋友们都来做一个小科学家,自己动手,去试试,发现我的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三)第一次探索: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幼儿分成三组,每组6人,幼儿人手一个杯子、一颗葡萄、一把勺子、一杯清水、每桌放置一种调料,幼儿开始试验,把这三种调料各倒进水杯中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葡萄,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师幼共同总结:从刚才的探索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老师放的那个神秘的东西是盐,盐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盐能增加水的浮力,那么盐的多少和浮力有关系吗?(递进的提问引出下次试验)

(四)第二次探索:盐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儿给水中加盐,逐步越加越多,并搅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况,教师逐一指导。

师幼共同总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葡萄才会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扩展经验:观看死海图片及PPT《死海的秘密》。

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盐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篇4】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的手指被刀子划破了,不久他的伤口愈合了,他发现新长出来的指纹和原来的指纹一模一样,就问我:“手指上的皮肤为什么有一道一道的纹路,而其它地方的皮肤没有呢?”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意识,科学的探索精神,我设计了此次活动《神奇的指纹》。

活动主题本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特征;观看录像了解指纹的作用;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等,充分调动每一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保持了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指纹的罗圈形状、数量不同,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2、了解指纹的三种类型及指纹的用途。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1、场景布置:指纹画展。

2、录像《黑猫警长》。

3、放大镜、油印、白纸、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参观指纹画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看画展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或是用油印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同)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结:指纹的罗圈形状和数量都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指纹;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1.让几个幼儿将指纹印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他们起名字。

(1)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2)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象小马蹄子一样!(3)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水流湍急的小旋涡一样!

3.统计一下各类指纹的数量:有弓型纹的举手、有蹄型纹的举手,有涡型纹的举手(巩固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观看录像,看完你就明白了。”

2.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

3.提问:“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黑猫警长通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的罪犯)

4.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五、启发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

1.“关于指纹你们还有哪些奇思妙想呢?”(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

2.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点子,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智慧的钥匙开启科学的大门,为人类的发明创造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延伸活动: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己,那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三种类型。

2、树立科学的观点,知道指纹的作用。

3、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

(教师)各种指纹图和有关指纹的资料、双胞胎照片、报纸一张、《黑猫警长》动画片片段

三、活动过程

1、观看动画片片段,引发幼儿兴趣

⑴老师今天请来了一位大家都熟悉的朋友(出示黑猫警长的头像)

黑猫警长正在调查一宗特大的盗窃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⑵观看片段,黑猫警长他们找到了罪犯留下的痕迹

⑶出示幻灯片:指纹图片

这就是罪犯留下的印迹?是什么?(指纹,并将汉字贴于黑板)对,黑猫警长就是通过指纹找到罪犯的。你们想了解指纹的秘密吗?

2、观察认识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手指肚上)

⑴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⑵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你的指纹和同伴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⑶和父母的指纹比较:

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生的,所以我们有很多地方都长得和他们很像,甚至一样,你哪里长得和爸爸妈妈一样?(眼睛、鼻子、嘴……)那我们的指纹会不会也长得一样呢?请大家从椅子下面拿出你和爸爸妈妈的指纹,进行比较

⑷比较双胞胎的指纹:老师这里有对双胞胎的照片,看他们长得一样,那他们的指纹会不会是一样的呢?(出示双胞胎的指纹图)

⑸小结:指纹一样吗?(不一样)这个结论成不成立呢?我这里有一段关于指纹的文章,给大家读读(老师读)祝贺小朋友,你们的结论是正确的!

4、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

刚才有听到科学家把指纹分成几类吗?对,三类。

⑴有弓型纹、蹄型纹、涡型纹(汉字贴于黑板)

一边画三种类型的指纹,一边解说: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者像右偏,很像小马蹄子一样;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像水流的小漩涡一样。

⑵统计自己指纹的类型,并将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小朋友有听过爷爷奶奶说有这个涡型纹的就会聪明呢?(告诉幼儿这是民间的迷信说法,是不对的,指纹没有好坏之分)

5、了解指纹的作用

指纹有什么作用吗?(幼儿回答)

播放关于指纹用途的ppt。(除了能够帮助警察破案,还可以发明指纹锁、指纹门、指纹考勤机、指纹电脑……)

6、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认识了指纹,知道指纹是独一无二的,那关于指纹,你还想要了解什么呢?(幼儿提问,客人老师记录,课后一起寻找答案)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了解指纹能够识别别人的身份。

2、在活动中启发幼儿提问,激发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活动准备:

动画片、指纹图片、警服一套、探索材料(放大镜、印泥、纸、透明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

在“蓝帽和淘气”的动画片里,有一天,蓝猫被外星人抓走了,外星人变成了假蓝猫来骗淘气。你们猜,淘气是用什么分清真假蓝猫的呢?请看动画片(幼儿观看)。是什么办法呢?(用指纹分辨)

二、探索指纹。

1、那么,指纹在哪里呢?(指肚上)

2、我们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呢?

3、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来看清指纹?(放大镜、指纹盖印等)

4、来,我们一起来观察指纹,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

(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5、刚才有些小朋友发现了一些问题,老师已经把它记录了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三、“警察”出现,请幼儿“破案”

警察:“小朋友们,昨天,小明家的东西被偷了,经过我们的侦察,在现场发现了小偷的指纹,我们还从公安局的档案里掉出了一些可疑人员的指纹,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从这些指纹里找出和在现场一模一样的指纹。这样,我们就能找出小偷了。”

(幼儿找出指纹,并用笔圈出)。

小朋友找的是几号指纹呢?我们把找出来的结果交给警察叔叔,让他们去做进一步调查吧。

教师问:警察叔叔,小偷留下的指纹,你是怎么看见的呢。

“警察”:这些指纹,就这样是看不见的,但我们有精密的仪器可以看见并取下来。小朋友用手摸到的桌子、椅子、钢琴,都会留下指纹。

教师:指纹真神奇,关于指纹的秘密还有很多呢,小朋友回去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上网,找找资料,去发现更多的秘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课件更直观的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创作指纹画等一系列过程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首选,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片吸引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指纹概念转变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有益经验。然后通过幼儿自己观察指纹和观察同伴的指纹,以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等问题,从而让幼儿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指纹像龙卷风、山、彩虹、头晕、小河、棒棒糖等。接着简单介绍了指纹的用途,这环节为什么没有作详细的介绍?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太难,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个提升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激发幼儿课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让幼儿在欣赏完指纹画后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从而又一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孩子们通过灵巧的小手创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最后为什么没有讲评呢?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钟,一节课下来已经持续了30分。如果再让幼儿安静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画一幅画的讲评,有些难为孩子,而且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把讲评作为延伸活动,利用欣赏活动课时间再进行集中讲评。这些就是我对这节活动课的反思,现请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毛巾、海绵、布、吸水纸、纱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3、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花,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植物靠根须吸水,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许多水,可是它们现在住在小盘子里太不舒服了,它们想搬到宽敞的大盆子里,怎么办呢?它们想考考你们。不用倒的办法,用小盆子旁边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那植物能不能吸水呢?)

二、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白菜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将新鲜的大白菜叶放入红色的墨水里,可看到白菜叶渐渐由下向上变红。

2、“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3、看一看白菜发生了什么变化,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红了的“小细管”。

4、幼儿欣赏图片(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百合花等)

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

5、讨论:毛巾、海绵、纱布,吸水纸里有“小细管”吗?

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等才会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师设疑:怎样把白色纸花变成彩色的花呢?

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幼儿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结束。

幼儿将彩花送给树妈妈,给树妈妈打扮。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科学小实验,发现盐可以帮助毛线将冰块吊起来的秘密。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及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

1、冰块(数量充足,呈方形,大小均匀)、毛线若干(剪成30厘米长)、盐。

2、放冰块的托盘,小勺、小毛巾若干。

【教学过程】

一、出示冰块,引出问题。

1、请小朋友摸摸冰块,回忆冰能融化成水,水能结成冰的特性。

2、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冰块吊起来?

部分幼儿:用毛线将冰块绑起来,然后就吊起来了。

3、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用毛线把冰块绑起来,就能把它吊起来呢?

二、小实验:神奇吊冰。

1、引题:老师给小朋友来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

2、师演示:将毛线放在冰块上,然后洒上盐,用手压一会儿,就把冰块吊起来了。

3、老师是怎么把冰块吊起来的,是谁帮的忙呢?

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对了,是盐在帮忙,因为盐可以降低冰的温度,使融化了的冰还能再结成冰,所以我们用毛线把冰块吊起来了。

三、幼儿探索操作。

1、提醒幼儿毛线放在冰块上后再洒盐,可以用手压一下。

2、对于失败的幼儿,帮助他们寻找原因,然后再尝试实验。

3、对成功的幼儿提出更高要求,尝试用一根毛线吊起尽可能多的冰块。

4、简单小结。

四、比赛:吊冰小能手。

小朋友都很能干,我们来比赛一下,用一根毛线,有哪些方法来吊冰?请你试一试,看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多?

幼儿操作后,将各种方法用图示法记录在大图表里。如:

(1)用一根毛线两头各吊一块冰。

(2)从冰块的正面、侧面来吊。

(3)用盐将冰块与冰块先粘在一起,再把它吊起来。

【教学延伸】

在科学区提供各种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在材料的投放上,增加糖、面粉等和盐放在一起,贴上标签,让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探索,体会科学发现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操作材料: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纸杯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 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 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 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 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 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 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 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 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6、 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7、 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神奇的力》活动评析评析者:吴蓉活动评析: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来制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中,教师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了三个操作活动,让幼儿从最初的玩到有目的的玩,再到探索的发现,环环相扣,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下落与地心的引力、物体的重量和空气的浮力有关;通过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活动建议:

1、 教师的教育随机性有待进一步加

2、 教师的示范操作需要尊重客观现实。

[教案系列] 《神奇的水》大班教案(一篇)


作为一名幼儿园大班老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课件教案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小朋友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幼儿园大班教案有一定的深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案系列] 《神奇的水》大班教案(一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知道淀粉遇碘会变蓝。

3、幼儿能独自完成操作实验,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实验后的结果。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知道淀粉遇碘会变蓝。

活动难点:幼儿能独自完成操作实验,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实验后的结果。

活动准备

碘酒、面粉、马铃薯、黄瓜、胡萝卜、西红柿、藕、水、熊博士头饰、黑猫警长背景图、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播放《黑猫警长》的音乐,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我们刚听了一首歌曲叫什么名字?这个动画片里谁最厉

害?它是干什么的?

2、出示黑猫警长的头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黑猫警长,坏老鼠一只耳带领一群坏蛋,

森林里搞破坏,坏老鼠一只耳偷了小猴子家里的东西,我们一起帮助小猴子抓住这个坏蛋,你们愿意吗?

二、进行部分:

1、教师接听黑猫警长打来的电话,刚才黑猫警长给我打了个电话,

它派它的手下警员给我送来了一瓶神奇的魔水,用这个魔水来破案。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吧!

2、教师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问:

①老师用这个魔水找到了坏老鼠一只耳,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变化?

②引导幼儿观察魔水的颜色,魔水是黄颜色的,为什么又变成了蓝色呢?

2、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观察。

出示两张白纸,幼儿做实验,将魔水滴到白纸上,观察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一张纸滴上魔水还是黄色的,为什么另外一张纸滴上魔水会变成蓝色呢?

3、做一做:自己做淀粉。

请幼儿将盘子里的面粉放在清水中,一直等盆中淀粉水沉淀一会后,看到清水变成白色,还有白色的东西沉在盆的底部。

4、试一试:碘酒滴入淀粉水中会变颜色吗?

教师:(出示碘酒)这里有一瓶消毒用的药水叫碘酒,我们打针时用它来消毒,现在把碘酒滴人揉过面粉的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碘酒滴人淀粉水中,淀粉水变成蓝色了。

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哪里有淀粉?

5、试一试:幼儿将碘酒滴在各种蔬菜(黄瓜、胡萝卜、马铃薯、西红柿、藕片)上,观察颜色的变化。

6、说一说:我的发现。引导幼儿将自己做实验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1)马铃薯片、藕片、面粉水遇到碘酒,变成蓝色。

(2)黄瓜、西红柿、胡萝卜滴上碘酒后没有变色。

三、结束部分:

1、熊博士来我们做客了,它知道黑猫警长是怎么抓住坏老鼠一只耳的,你们想知道吗?

教师介绍实验原理:碘酒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一只耳偷走了小猴子家里的面粉,一只耳的脚上有面粉,面粉里有淀粉,黑猫警长的魔术就是碘酒,点就遇到淀粉会变色,它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抓住坏老鼠一只耳的。

2、我们刚才做了小实验,谁来告诉老师哪些操作材料里有淀粉。

四、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到家尝试用米汤或面汤做一幅画,用碘酒涂色看看会发生什么?

活动总结

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对活动也十分感兴趣,教师在活动中给了孩子充分的探索机会,但孩子们在操作中,对实验结果的记录不是很详细,观察到的现象没有及时的记录到记录纸上。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改进:没有及时为孩子们创设交流讨论的条件。"做中学"科学活动强调科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要求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用尽可能多的词语、尽可能准确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探究过程。虽然活动持续进行的时间比较长,但交流与讨论活动本应该重视起来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因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个环节完成。

大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通用6篇)


教师是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在上课之前,教案的打磨非常重要。教师的教案应结构完整,体例规范,语言流畅,文字工整。相信一些人会觉得教案很难写吧!为此,赵老师教案网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大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科学小实验活动,能大胆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感知磁铁吸铁的现象,知道磁铁能吸铁。

3、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篮子里有铁钉、棉花、积木、塑料玩具、气球、剪刀、橡皮泥等,磁铁单独放。

2、实物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小鸡豆豆,它告诉老师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不用胶水就可以跑到黑板上不掉下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讨论、思考。(原来豆豆身上有一个奇特的黑色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就叫磁铁)

3、“为什么有了磁铁就不会掉下来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磁铁的奥秘吧!”

二、提出假设,猜测结果。

1、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桌子上的磁铁。

2、认识桌面上的材料。

3、教师提出假设:磁铁能把篮子的东西都吸起来吗?

4、幼儿猜测结果,并说明原因。

三、 动手实验,验证结果。

1、幼儿动手实验,验证假设。

提问:(1)请用磁铁碰一碰每样东西,看看刚才的猜测对不对。(2)你发现了什么?

(3)哪些东西吸起来了?哪些东西没吸起来?

2、教师引导学生验证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请学生判断,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磁铁的作用 。(磁铁能吸铁)

四、扩展认识经验。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幼儿判断这些实物能被磁铁吸起来吗?

2、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

3、游戏:考考你。

(1)一天,奶奶正在缝扣子,不小心把针掉在地上了,怎么找也找不到,请你想一个又快又好的办法帮奶奶找到针。

(2)妈妈去买不锈钢的餐具,又怕买到铁的,怎么办呢?请帮妈妈想办法。

五、活动延伸(游戏:磁铁)

大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多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2、在设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激发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操作的乐趣。

3、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纸环若干、纸条、记录表、剪刀、箩筐、ppt、笔。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变变变”。

师:老师的大拇指和食指想玩“变变变”的游戏,你们想玩吗?那我们一起来玩吧,变成一个圆,变成两个圆。

二、操作尝试,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1、幼儿进行第一次无意识尝试,对比普通纸环与拧一次的纸环的区别。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看这是什么?(纸环)纸环也想玩变变变的游戏,怎样把一个纸环变成两个呢?

师:看,纸环对齐捏一捏,先在中间剪个口,再把剪刀伸进去,咔嚓咔嚓剪到头。是不是变成两个纸环了呀?

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纸环,请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你们是不是都剪出了两个环?请剪出两个环的小朋友把手举高给我看一看,好的,放下。那还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怎样的?你剪出来的环比刚才的环怎么样?(大)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数送回纸环。咦,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大圆环,有的剪出来的是两个小圆环呢?

师:这里有两个圆环,就是刚才小朋友没剪之前的,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没拧过的指环剪出来的是两个小环,拧过的圆环会变成一个大环。

2、教师抛出问题,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对比,验证拧一次和拧两次的区别。

师设疑:是不是拧过的指环都会变成一个大环呢?(幼儿猜想)我给你们准备了许多拧过的指环,请你们去选一个指环剪一剪!

师: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剪出来的是怎样的?再次把纸环举起来看一下,你们剪出来的纸环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有的是大环,有的是两个相扣的环)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送回纸环。

师:同样是拧过的纸环,为什么剪出来的不一样呢?

师:奥秘在哪里呢?我来拧两个指环试试。

教师示范拧纸环,(拧一下、拧两下)请两名幼儿上前剪纸环。教师记录表格。

师小结:原来纸环拧一下剪出来是一个环,拧两下剪出来的就是两个相扣的环。

3、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幼儿第三次操作,从而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师:刚才我把纸环拧一下,变成一个大环,拧两下,变成两个环,那拧三下、四下呢?(幼儿猜想)真的是这样吗?桌上有很多纸条,老师已经在纸条上贴好双面胶,请每个小朋友拿两个纸条,分别拧三下、四下,看看剪出来是怎样的,并把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

师小结:我们发现原来纸环拧两下、三下、四下......最后都变成两个相扣的环。

三、通过看课件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的历史和运用。

师:你们觉得这个纸环神奇吗?(出示课件)很久以前有个伟大的数学家叫莫比乌斯,比我们先发现了这个秘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做了纸环名,于是这个神奇的纸环叫做莫比乌斯环。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莫比乌斯环的运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项链,餐桌、过山车、克莱因瓶、打印机的色带、工业传输带等)四、教师再次设疑,进一步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师:请你们回教室以后再想一想,我们今天做的莫比乌斯环还可以有什么用,好吗?

大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篇3

目标

理解故事中事物的神奇变化。

准备

1.图片。

2.区角中设置若干果树生长、动物生长的图片。

3.幼儿收集有关动植物变化过程的资料。

过程

1.发现小火车的神奇。

――出示背景图“小火车”,猜猜这是一列怎样的火车。

――教师将角色“小桃核”插入火车,变出一只“桃子”。

――原来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车,它会变魔术。还有许多乘客想上火车,他们上车前和下车后相比会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来听听故事“神奇的小火车”。

2.看看小火车会变什么。

――完整欣赏故事一遍。谁是小火车的第一位乘客?它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小桃核下车后会变成大桃子呢?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接着谁又上车了?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下车的鸡蛋为什么会变成毛茸茸、湿漉漉的小鸡呢?

――小青虫们上了车,它们又变成了什么? (重点帮助幼儿理解青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小男孩上了车,走下一位大胡子叔叔,他是谁呢?

――原来大胡子叔叔是小男孩变的,他喜欢这样变吗?那可怎么办呢?

大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对食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根据《纲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指纹"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定位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操作、总结归纳等方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目标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作用;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了解指纹的特征。

(二)难点:通过观察说出指纹的不同,并知道指纹的用处。

为了解决重点和难点,在活动中,我在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为他们创设了轻松、快乐的环境,这些都有利于教学重点的完成以及难点的突破。

四、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根据目标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直观操作法:在活动的开始通过一幅指纹画来引入课题,给幼儿以指纹上的直观认识;同时为幼儿提供印泥和纸,让幼儿自己来操作,这样就会更加形象;在活动最后给幼儿出示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的图片,这样也可是给幼儿直观上的认识。

总结归纳法:在"观察指纹"这一活动环节,我将此过程分为了三个步骤,在每一次比较后教师都做出了明确的总结,这样可以使幼儿对指纹的特征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环境创设法:我以幼儿创作指纹画作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并引导幼儿将作品张贴在"指纹画展"的画廊里,"指纹画展"的创设会使幼儿更加有创作的欲望。

(二)学法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学法:

观察法:整个活动一直都是幼儿在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的。

统计法:在认识指纹特征时,我让幼儿记录、统计自己的指纹类型,以此来更好的巩固。

五、教学准备

(一)空间准备: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围桌而坐。教师操作台布置于前方。布置的"指纹画展"的画廊。

(二)物品准备:

1、指纹印画一幅;

2、印泥和白纸若干;

3、放大镜(每个幼儿一个);

4、双胞胎指纹图;

5、实物投影仪一台;

6、玻璃杯、笔、电话等物;

7、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的图片;8、破案小故事。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指纹印画,引起幼儿对指纹的兴趣。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啊?你知道这是用什么来画的吗?(手指印的)真有趣,手指也能画出这么好看的图画,我们也来印一个手指印好吗?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并给幼儿发放大镜)分析:通过一幅漂亮的指纹画来引出了今天的课题,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二)认识指纹,观察指纹。

1、认识指纹。

师:请你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纹理,有线条,像一个一个的圈……)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那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指纹,

(1)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师:大家互相看一看,其他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一样吗?

总结:同伴的指纹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

(2)比较自己和父母的指纹是不是相同;师:(让幼儿拿出自己父母的指纹图,并和自己的进行比较)小伙伴的指纹原来和我们自己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他们的指纹和我们的一样吗?

总结:爸爸妈妈的指纹和我们的也不一样。

(3)比较双胞胎的指纹是否一样;师:(拿出双胞胎的指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都知道双胞胎长得特别像,基本一模一样,那么他(她)们的指纹是不是一样呢?

总结:双胞胎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

(4)教师小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分析:在"认识指纹,观察指纹"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层比较的方法,首先从身边的小朋友开始做比较,接着引申到自己的父母,继而还有一个比较吸引人注意力的"双胞胎"身上,因为不能立即找到活生生的双胞胎,所以我在活动之前先准备好了双胞胎指纹的图片。通过几个层次的对比与观察,这样可以使幼儿更加形象地认识指纹的"异样性"。

(三)观察指纹的类型

1、将几个幼儿的指纹印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引导幼儿观察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两种常见指纹类型,分别给它们起名字。(斗型,由许多同心圆构成,看上去像水中的旋涡;箕型,纹线像簸箕似的,有一边是开口的)

3、师:赶快用放大镜找找看,你有几个手指头是斗型的,有几个手指头是箕型的?(各人统计自己各类指纹的数量,巩固认识指纹的类型)。

分析:在此环节中,通过食物投影仪,可以使幼儿对指纹认识得更清楚、直观。最后让幼儿自己统计记录自己的指纹,这是一个很好的巩固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纠正,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区分指纹的类型。

(四)了解指纹的作用

1、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助?(警察叔叔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讲述简短破案小故事。

2、指纹除了对破案有帮助,还有什么用处?

老师出示图片--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

(1)指纹考勤机

(2)光学指纹鼠

(3)指纹保险箱

(4)指纹锁分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讲述一个简短破案小故事,这样不仅何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对于"指纹破案"这一作用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五)结束部分:

师: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还有那些高科技的产品为我们服务,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保险。不仅如此,刚才我们还看到用指纹添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伴着音乐声,幼儿愉快地创作,结束本次活动。

分析:以指纹画创作作为活动的结束部分,不仅可以让幼儿得到一个休息,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将科学与美术活动相融合,在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可以使得幼儿对指纹的形状、特征再一次进行巩固。

七、活动延伸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幼儿本身的探索欲望,我将本次活动的眼神设计为--"让幼儿回去和家长一起查资料:小动物们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这样不仅可是给幼儿继续探索的契机,也可以使幼儿更好的与父母进行互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课件更直观的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创作指纹画等一系列过程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首选,,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片吸引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指纹概念转变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有益经验。然后通过幼儿自己观察指纹和观察同伴的指纹,以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等问题,从而让幼儿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指纹像龙卷风、山、彩虹、头晕、小河、棒棒糖等。接着简单介绍了指纹的用途,这环节为什么没有作详细的介绍?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太难,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个提升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激发幼儿课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让幼儿在欣赏完指纹画后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从而又一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孩子们通过灵巧的小手创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最后为什么没有讲评呢?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钟,一节课下来已经持续了30分。如果再让幼儿安静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画一幅画的讲评,有些难为孩子,而且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把讲评作为延伸活动,利用欣赏活动课时间再进行集中讲评。这些就是我对这节活动课的反思,现请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

大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磁铁,感知磁铁的特性。

2、愿意参加探索活动并进行记录。

3、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

活动准备:

1、自制海底世界图画、课件。

2、蹄形磁铁、条形磁铁和环形磁铁各一块,人手一块磁铁。

3、观察记录单人手一份,回形针、积木块、夹子、螺丝、纸张、布头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议一议画中小鱼游动的原因

1、欣赏图画

师:看!我这里有一幅海底世界的画。(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画,图中的小鱼身上粘有磁铁,教师手拿一块磁铁在图画后面移动,使小鱼自由游动)

2、提出问题

师:欣赏这幅画后你有什么发现?(小鱼会游动)

小鱼为什么会游动?(有磁铁)

3、教师小结

师:画中的小鱼可以自由游动是因为有这两个小铁块,它们的名字叫做磁铁。

二、认识磁铁,知道磁铁有各种不同的形状

1、出示实物

师:孩子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磁铁,这些磁铁都是什么样子的?(蹄形、条形和环形,磁铁上有红、蓝两种颜色,有字母“s”和字母“n”)

2、师幼交谈

3、教师小结

师:磁铁有多种形状,人们根据它的形状给磁铁取了名字,生活中最常见的有蹄形磁铁、条形磁铁和环形磁铁。磁铁有两极,字母”s”表示南极,字母“n”表示北极,并用红、蓝两种颜色区分。

三、自由探索,感受磁铁吸铁的现象并记录

1、大胆猜想

师:我们有自己的朋友,磁铁宝宝也有朋友,它见到自己的朋友会紧紧地吸在一起,谁会成为磁铁宝宝的朋友呢?

师:这有一张记录单,我也为大家准备了一张记录单,上面有回形针、积木块、夹子、螺丝、纸张和布头的图片,记录单的第一行是猜想结果,一会儿在你认为磁铁可以吸的物品对应空格里画上“√“,在不可以吸的物品对应空格里画上“×”。

2、幼儿探索

师:我还为大家准备了磁铁和记录单上的材料,大家可以自己去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实验结果写在记录单的第二行中。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开始行动吧!

3、梳理分析

师:谁来说说你的记录结果?你的猜想是什么?实验后的结果又是什么?(回形针、螺丝、夹子可以被磁铁吸住,积木块、纸张和布头不能被吸住)

师:这些被磁铁宝宝吸住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铁制品)

5、教师小结

师:刚才被磁铁宝宝吸住的物体都是铁制品,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品,这种性质叫磁性。

四、观看课件,了解磁铁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1、观看课件

师:在生活中,人们利用磁铁的特性做了许多的事情,我们一起看看吧!

2、教师小结

师: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磁铁宝宝可真神奇!

五、生活寻找,继续探索与磁铁相关的特性

师:其实磁铁宝宝除了刚才说到的本领,还有许多其他本领呢,我们回到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关于磁铁特性的资料,还可以带上磁铁宝宝,去生活中继续寻找它的其他特性,回来后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感受到磁铁能吸引铁之类的物体。

2、让幼儿感悟到磁铁不同磁极的相斥作用。

活动准备:

大小不一的磁铁若干,幼儿钓鱼玩具,可以吸住和不可吸住的材料包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吸铁石。

1.出示不同形状的吸铁石,请幼儿识别——它是吸铁石吗?(是或不是)

2.提问,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吸铁石的作用。(上课时黑板上要用,妈妈包包上的暗扣等)

3.主要问题:吸铁石能吸住什么?

二、实验操作,体验吸铁石的神奇魅力。

1.出示各种可吸住和不可吸住的物体,请幼儿猜一猜它们跟吸铁石相遇会产生什么情况?

2.让幼儿自主验证刚才自己的结论,两人一包材料。

3.让幼儿通过实验,将手上除磁铁外的材料分成两队,并请一名幼儿给大家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老师和幼儿帮他集体验证。

4.引导幼儿正确区分可以吸住的材料和不可吸住的材料。

5.总结幼儿的操作结果,帮助幼儿了解吸铁石的相关知识及它的学名——磁铁。

三、玩具里的磁铁。

1.出示幼儿常见的“钓鱼”玩具,吸引幼儿兴趣。

2.与幼儿一同分析该玩具中磁铁的位置及作用。

四、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出示两块有n、s标志的磁铁,演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利用小型的两极磁铁制作磁性小火车,让幼儿体验同极相遇和异极相遇的变化。

3.让幼儿实验,根据同极和异极的原理制作磁性小火车。

4.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了磁铁的哪些新本领。

五、活动延伸

1.通过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利用圆环形磁铁和长棍,制作弹簧磁铁。

2.找一找社区中可以吸住和不可吸住的物体,下次和小朋友分享,比一比谁找到的多。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通用11篇


本文为赵老师教案网推荐专题“大班科学教案”相关内容。

您的教诲催我风雨兼程,一路上有您的教导,我才没有迷失方向。教师授课之前,一般都会写好教案。教案可以很好的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度,教案的开头要怎么写?于是,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篇1

设计思路: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不是抽象说教,科学是在实践中发现、体验。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体现“玩中发现,活动中体验”的理念,教师的角色从实验的设计者转变到幼儿探究的激发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材料,引导幼儿和科学亲密接触,打破科学在孩子们心中的神秘感,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科学启蒙意识在活动中生成.我为幼儿设计的活动有自己动手实验,怎样使大于瓶口的物体进入瓶子.小朋友会在操作中发现有的经过挤压能进去,有的捏一捏能进去.还有后边实验怎样使鸡蛋进入瓶子,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操作的机会,不仅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还使幼儿体验到玩中有乐趣,玩中有科学,体验到操作带来的无穷快乐.

2、本着"科学从生活中来"的理念,我活动选取的材料都从生活中来,是幼儿所熟悉的,如鸡蛋积木塑料玩具等等。幼儿对材料本身就有亲切感.能很好保护儿童的科学启蒙兴趣,为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在活动中有所创新做了铺垫.就是最后的活动延伸“怎样吸到酸奶”也与小朋友的生活密切相关。小朋友对吸酸奶有着极大的热情,倒着“吸”不到,这是为什么,引发他们继续到生活中探究。

3、注意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在实验前先让幼儿猜测哪些物体能进入瓶子?在研究如何使鸡蛋进入瓶子时,也是先让幼儿大胆猜测哪些方法能使鸡蛋进入瓶子,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方法上也是鼓励幼儿不拘一格。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敢于假设和乐于实验的科学态度。

2、初步观察热胀冷缩现象。

活动准备:

幼儿:每组一个瓶子、鸡蛋(大于瓶口)、鸡蛋、面包、玩具拼的正方形、积木、小皮球、海绵、小玩具。

教师:打火机一个、报纸、镊子、蜡烛、瓶子、鸡蛋、面包、玩具拼的正方形、积木、小皮球、海绵、小玩具。

活动过程:

1、出示神奇瓶子。

2、幼儿5---6人一组进行实验。

――――你是怎样把比瓶口大的物品放进瓶子里。

3、让幼儿动脑筋想办法有什么方法让比瓶口大的鸡蛋放进瓶子里,却不破呢?

4、老师示范“吸蛋入瓶”的过程。

---------幼儿尝试着做实验。

活动延伸:

出示酸奶瓶问幼儿喜欢喝吗?如果倒着喝能喝到吗?为什么?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三种类型。

2、树立科学的观点,知道指纹的作用。

3、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

(教师)各种指纹图和有关指纹的资料、双胞胎照片、报纸一张、《黑猫警长》动画片片段

三、活动过程

1、观看动画片片段,引发幼儿兴趣

⑴老师今天请来了一位大家都熟悉的朋友(出示黑猫警长的头像)

黑猫警长正在调查一宗特大的盗窃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⑵观看片段,黑猫警长他们找到了罪犯留下的痕迹

⑶出示幻灯片:指纹图片

这就是罪犯留下的印迹?是什么?(指纹,并将汉字贴于黑板)对,黑猫警长就是通过指纹找到罪犯的。你们想了解指纹的秘密吗?

2、观察认识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手指肚上)

⑴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⑵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你的指纹和同伴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⑶和父母的指纹比较:

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生的,所以我们有很多地方都长得和他们很像,甚至一样,你哪里长得和爸爸妈妈一样?(眼睛、鼻子、嘴……)那我们的指纹会不会也长得一样呢?请大家从椅子下面拿出你和爸爸妈妈的指纹,进行比较

⑷比较双胞胎的指纹:老师这里有对双胞胎的照片,看他们长得一样,那他们的指纹会不会是一样的呢?(出示双胞胎的指纹图)

⑸小结:指纹一样吗?(不一样)这个结论成不成立呢?我这里有一段关于指纹的文章,给大家读读(老师读)祝贺小朋友,你们的结论是正确的!

4、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

刚才有听到科学家把指纹分成几类吗?对,三类。

⑴有弓型纹、蹄型纹、涡型纹(汉字贴于黑板)

一边画三种类型的指纹,一边解说: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者像右偏,很像小马蹄子一样;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像水流的小漩涡一样。

⑵统计自己指纹的类型,并将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小朋友有听过爷爷奶奶说有这个涡型纹的就会聪明呢?(告诉幼儿这是民间的迷信说法,是不对的,指纹没有好坏之分)

5、了解指纹的作用

指纹有什么作用吗?(幼儿回答)

播放关于指纹用途的ppt。(除了能够帮助警察破案,还可以发明指纹锁、指纹门、指纹考勤机、指纹电脑……)

6、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认识了指纹,知道指纹是独一无二的,那关于指纹,你还想要了解什么呢?(幼儿提问,客人老师记录,课后一起寻找答案)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

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mamanv)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篇4

神奇的中药

活动目标:

1.认识一种中药材江枳壳。2.了解中药的种类(水煎中药、中成药),知道它们的作用。3.了解中药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国宝之一。

活动准备:

1.一副煎前的中药、中成药。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江枳壳的形状特征。

(1)鼓励幼儿按顺序观察江枳壳的特点。

你认识图片上的这个植物吗?请你先看看这个植物分为几部分,然后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它的特点。

(2)了解江枳壳的特点。

你能说说刚才你观察到的这个植物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有哪些特点呢?

(3)教师总结,并说出这个植物的特点。

这个植物叫江枳壳,是我们江西特有的一种中药。它分为两个部分,有茎叶和果实。茎叶和我们平时见过的橙子树的茎叶非常相似,只是比较小而已,果实是圆圆瓣,比橙子小一些。

(4)了解江枳壳的作用。

这种植物在我们江西很有名,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它是一种有名的中药材,它的根能做成药冶病。

2.了解中药的制作方法。

(1)教师:像江枳壳这样能治病的植物,把它有用的部分提出就是中药材。你还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中药材?(教师可根据各地特有的中药材进行介绍。)

(2)观察幼儿用书,了解中药的制作方法。

教师:中药材是怎样变成中药的呢?

3.了解中药是中国的国宝之一,激发自豪感。

中药起源于中国,是我们中国的宝贝。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许多植物、动物身上有些能治病的材料,经过研究、煎制,最终做成了中药,帮人们治病。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篇5

【活动设计】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能接触到许多东西都有遥控器,例如电视机、空调、汽车、电控门、玩具车等,小朋友们特别喜爱摆弄上面的按扭,都知道上面的按扭的用处,为了让幼儿对遥控器有一个概念上的提升,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索学习。

【活动目标】

1、探索遥控器上各个标记所表示的意思,了解各个功能键的作用。

2、在活动过程中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别人的问题,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体验成功的喜悦。

3、体会使用遥控器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激发对科技知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0只不同品牌的电视遥控器;调查表人手一分;记录纸;教师用大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在讲述调查表中了解遥控器的相关知识。

1、你们知道什么是遥控器吗?

2、前几天我们一起做了一个调查表,请你们说一说你的家中有哪些东西上有遥控器?

3、你还见过什么遥控器?

4、老师在电脑上收集了一些遥控器的样子,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遥控器你见过吗?(和幼儿一起看折叠式遥控器、触摸式、无线遥控器等)

(通过让幼儿说说自己调查的内容、看老师收集的资料,加深幼儿对遥控器的认识,在遥控器种类这一层面上提升幼儿的经验。)

二、让幼儿探索遥控器上的秘密。

1、遥控器的品种真多,我和小朋友一起收集了几种电视机的遥控器,每一只遥控器都不太一样,那遥控器上到底有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用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找一找它的秘密。

2、分组两人合作,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寻找遥控器上的特点。

师:两人一组,找好一位同伴,选择一个遥控器,看看遥控器上有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你们的方法记录下来,然后讲一讲有什么用,待会儿一起来告诉大家。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份表格,在表格中将你们的发现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第一格把遥控器的样子简单画一下,每一格记一个发现,请你们合作完成这个任务,明白吗?谁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现在提出来。

师:找好同伴去完成任务吧。

3、幼儿两人合作探索遥控器的特点。

指导:

(1)商量好谁记录及记录的方法。

(2)能说一说表示的意思。

4、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老师将幼儿的发现展示在大记录纸上。

(1)你和谁一起找的哪一种遥控器,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的什么标记?

(2)还有别的发现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3)你能看懂小朋友做的标记是什么意思吗?或者在找的时候你碰到什么困难吗?或你有什么问题?

小结:这种遥控器的特点。

5、老师预设几个问题:

(1)—/——表示什么意思?

(2)遥控器上都有什么键?

(3)除了小朋友发现的功能外,遥控器还有什么功能?(游戏、计算器、日历、时钟等)

(在开放的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记记、比比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能对别人的问题作出回应,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遥控器的功能键这一层面上提升幼儿的知识。)

三、探索遥控器怎样工作。

1、遥控器上藏着的秘密真不少,你知道遥控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2、看老师收集在电脑中的资料:包括遥控器的构成(外壳、电路板、电池)、

3、刚才的遥控器里都缺了一样东西,是什么?(电池)在你们的遥控器中有一只是控制我们的电视机的,把电池装上请你们试一试是哪一只?( )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装电池,看看怎样装电池遥控器才能工作,(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请边上的老师帮助将电池的盖子装好。试一试是哪一只?

4、老师和幼儿同时操作遥控器上的功能键,验证刚才的发现。

四、简述遥控器的功能,说说自己想为什么东西设计遥控器。

1、有了遥控器你觉得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2、你想给什么东西也设计一种遥控器呢?为什么要为这样东西设计呢?

3、用了遥控器很方便,所以科技人员还设计了电脑遥控器、鼠标遥控器,如果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继续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来研究。

(通过活动,认识到使用遥控器后对我们的活动会带来很多的方便,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活动反思】

遥控器这一活动激发了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主动和家长一起寻找身边的遥控器,幼儿还把家中的遥控器拿来和小朋友做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幼儿从感知、观察、比较、实践记录中逐步对电视机的遥控器熟悉与了解。通过活动幼儿的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细致观察能力都得到了一系列的提高,感受到科技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能使幼儿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更加好学、好问、好动手。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科学小实验,发现盐可以帮助毛线将冰块吊起来的秘密。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及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

1、冰块(数量充足,呈方形,大小均匀)、毛线若干(剪成30厘米长)、盐。

2、放冰块的托盘,小勺、小毛巾若干。

【教学过程】

一、出示冰块,引出问题。

1、请小朋友摸摸冰块,回忆冰能融化成水,水能结成冰的特性。

2、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冰块吊起来?

部分幼儿:用毛线将冰块绑起来,然后就吊起来了。

3、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用毛线把冰块绑起来,就能把它吊起来呢?

二、小实验:神奇吊冰。

1、引题:老师给小朋友来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

2、师演示:将毛线放在冰块上,然后洒上盐,用手压一会儿,就把冰块吊起来了。

3、老师是怎么把冰块吊起来的,是谁帮的忙呢?

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对了,是盐在帮忙,因为盐可以降低冰的温度,使融化了的冰还能再结成冰,所以我们用毛线把冰块吊起来了。

三、幼儿探索操作。

1、提醒幼儿毛线放在冰块上后再洒盐,可以用手压一下。

2、对于失败的幼儿,帮助他们寻找原因,然后再尝试实验。

3、对成功的幼儿提出更高要求,尝试用一根毛线吊起尽可能多的冰块。

4、简单小结。

四、比赛:吊冰小能手。

小朋友都很能干,我们来比赛一下,用一根毛线,有哪些方法来吊冰?请你试一试,看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多?

幼儿操作后,将各种方法用图示法记录在大图表里。如:

(1)用一根毛线两头各吊一块冰。

(2)从冰块的正面、侧面来吊。

(3)用盐将冰块与冰块先粘在一起,再把它吊起来。

【教学延伸】

在科学区提供各种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在材料的投放上,增加糖、面粉等和盐放在一起,贴上标签,让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探索,体会科学发现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一直都对我的黑板为什么会吸东西很感兴趣,也经常问我老师这个东西为什么会被黑板吸住,磁铁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想既然他们这么有兴趣,就为他们设计了这样一节课。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选取了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它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容易理解,并且用有吸引力的事物作为学习对象,增进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置身情境中去感受、去学习,既获得了许多磁铁的知识,也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科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初步学习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自主活动了解磁铁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合作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磁铁、积木、回形针、积塑、饮料瓶、树叶、小剪刀、钥匙、铁夹子、铁盒子、小铁环、镙丝钉、水瓶、木板、纸、布、磁铁的小人、公园的背景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公园图片放在桌子上,图片上放有磁铁小人)老师操控磁铁在下面移动,带领磁铁小人游公园。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表现出小人游公园的快乐心情。

2、 师:小朋友,你们想想看,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呢?到底是谁在帮助小人游公园呢?(出示磁铁)

3、 介绍磁铁的特性,结合实例讲解什么叫“吸引”。

4、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过磁铁,用来做什么?”

5、 产生问题: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幼儿假想猜测)

(二)操作探索

1、吸各种制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磁铁和装有各种小东西的封袋,假如你们想知道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就用磁铁吸吸看,然后互相说一说,吸住了哪些东西?”

幼儿玩磁铁,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每样都去吸一吸。

提问: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

小结:原来磁铁吸住了铁钉、针。。。吸不住木块、布条、玻璃。。。。

2、记录

师:小朋友用磁铁吸住了很多东西,那我们把这些能吸的东西通通都记下来好吗?

师发记录表,在能吸的东西下面画“√”。不能吸的东西下面画“×”。

小结:请你们记住这些可以被磁铁吸的东西和不能被磁铁吸的东西。

(三)讨论活动

1、为什么有的东西能被吸住,有的东西不能被吸住?

2、被吸住的东西是什么做的?

3、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

(四)磁铁游戏

1、师:“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它还能变魔术呢,今天就让它带着小朋友玩魔术好吗?”

2、让幼儿玩磁铁,让磁铁粘着桌子下面移动,看桌子上的铁制品也会跟着移动。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与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突出了教师在幼儿探索中的引导作用,本次活动,我先引导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同时我启发孩子们猜测是什么东西使纸上的东西动了起来,几乎全部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有张渝雅大声说了下面有磁铁。在指导孩子时,我发现很多孩子把积木、花布猜测为可以被磁铁吸起来,还有很多小朋友把硬币定为不能吸起来,经过试验以后才发现积木和花布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硬币可以被吸起来,并把自己所得到的试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本次活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了磁铁的特性,同时知道了什么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什么东西部可以被磁铁吸起来,尝试了先猜测,再记录和边试验边记录的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学会了记录,但是还是有个别孩子不知道如何记录,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多引导孩子们学会记录自己的试验结果,还可以鼓励他们去生活中和大自然寻找可以被磁铁所吸引的东西。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篇8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蚕一生的主要成长阶段及其外形特征,知道蚕的食物是桑叶。

2、 了解蚕的多种用途,知道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 激发幼儿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蚕宝宝生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出主题。

观看图片,提问:

1、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

2、你们觉得它们长的像吗?

3、有没有其他小动物也是这样,小时候一个样,长大后又是一个样?

二、幼儿欣赏图片、观察回答问题:

1、你们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小时候像什么?长大后又变成了什么?

3、幼儿再次欣赏图片,教师讲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三、蚕宝宝的食物--桑叶

教师:你们知道蚕宝宝吃什么吗?是不是每种树叶都吃呢?蚕宝宝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它到底要吃什么呢?(蚕宝宝是吃桑叶长大的)

四、 蚕的作用大

1、蚕对我们的生活有用处吗?我们养它是做什么的呢?

2、幼儿欣赏图片--蚕丝织物

3、小朋友们真能干,知道那么多。那蚕除了蚕丝有用,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吗?(蚕的作用可大了,除了蚕丝可以做成舒适的衣服、被子之外,蚕蛹还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食物呢)

五、 幼儿操作,给蚕宝宝生长过程排序,教师巡回指导。

六、 教师布置任务,活动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操作材料: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纸杯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 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 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 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 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 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 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 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 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6、 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7、 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神奇的力》活动评析评析者:吴蓉活动评析: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来制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中,教师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了三个操作活动,让幼儿从最初的玩到有目的的玩,再到探索的发现,环环相扣,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下落与地心的引力、物体的重量和空气的浮力有关;通过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活动建议:

1、 教师的教育随机性有待进一步加

2、 教师的示范操作需要尊重客观现实。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歌曲《小画家》磁带、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带,各种动物身体和尾巴分开的图片(金鱼,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活动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咱们来一起听一下吧!(歌曲《小画家》)提问:1.歌曲中的小画家是谁啊?(丁丁)2.丁丁画的什么?画的怎么样啊?(螃蟹四条腿,鸭子小尖嘴,兔子圆耳朵,大马没尾巴)3.丁丁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

教师小结:丁丁做事不认真,没有认真观察,只说大话,所以没有画好,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向他学习。

二、找尾巴: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盒”呢!你们来猜猜里面有什么?(教师故作神秘状)“宝盒宝盒魔力大,里面到底都有啥?”孩子们,猜出来了吗?现在我让一个小朋友来把宝物拿出来!

出示动物尾巴:(一个小朋友拿一个)金鱼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嘴唇,花瓣)金鱼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啊?

松鼠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桃子,雨伞,小船)燕子的尾巴:像什么?(剪刀,岔子,牛角)猴子的尾巴:像什么?(蛇,蚯蚓,绳子)老牛的尾巴:像什么?(勺子。气球,蝌蚪)出示每种动物尾巴的时候给幼儿讲讲尾巴的用处。

师:“魔法盒里还有啥,让我再来摸摸她”,幼儿继续摸出动物的身子。

咦?这是谁啊?它怎么了?(引出尾巴没有了)它的尾巴去哪了?我们来帮它找找吧!(让幼儿自己去帮各种动物找到尾巴,把它们连起来)最后出示壁虎的尾巴:咦?这是谁的尾巴呀?它的身子去哪了?(课前把壁虎的身子藏好)咱们来帮它找找吧!这时放故事《神奇的尾巴》

三、欣赏故事: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啊?

2、它们发生的什么事?

3、它们的尾巴断了怎么办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尾巴,蚯蚓的尾巴断了,可以长成新的蚯蚓)【活动延伸】

游戏《揪尾巴》

动物的尾巴可真神奇,现在我们也来变成小动物,一起来玩揪尾巴的游戏吧!

教学反思

1在生活中,可以扩展幼儿对动物尾巴的认识和了解。启发幼儿积极探索。

2在 讲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时还应该讲清楚一些。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篇11

活动目标

1、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2、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重点:

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活动难点: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棒若干、橡胶泥制作的小球人手一个、毛线若干、橡皮筋若干、筷子若干

2、记录表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在图形王国里,有一个橡胶泥做的小球,它没有腿,整天只会滚来滚去。它梦想有一天能够长出长长的腿,可以站得稳稳的.高高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帮它呢?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初次操作,尝试借助小棒让橡胶泥小球站起来。

(1)教师出示小棒和橡胶泥小球,请幼儿想办法利用小棒让小球站起来。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探索结果,让幼儿说说用了几根小棒,是怎么让小球站稳的。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小棒让小球站稳。

(1)教师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用最少的小棒帮助小球站稳。

(2)幼儿猜测最少要几根小棒能让小球站稳,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3)幼儿尝试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少需要3根小棒才能让小球站稳。

3、运用三根小棒,以最快的速度让小球稳稳的站起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1)幼儿进行操作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用三根小棒帮小球又快又稳的站起来。

(2)讨论交流操作的结果和方法。

(3)教师小结,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稳定性的特点。(用三根小棒,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摆成一个三角形,三个角不大也不小,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小球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4、发现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提问: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脚架?

(2)播放PPT课件,了解各种各样的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

5、自主尝试制作三脚架

(1)师:欣赏完了这么多有趣的"三脚架",那你们想自己也来做一个"三脚架"吗?(出示生活中的材料:筷子、小棒、毛线、皮筋等,请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将球撑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展示幼儿自制的三脚架。

四、活动延伸,进一步探索。

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更牢固的三脚架呢?

教学反思:

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教学的真正归宿。为了把新知识新经验再应用到实现生活中去,我安排了最后一个“制作架子鼓”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学经验从生活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检验,再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认识过程。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dabanjiaoan/50462.html